第31页

她一边说一边看去,从院门前开始,沿街都是卖蒸糕、炊饼等各色小吃的摊子,各色招幡迎风招展,街边摆着的木桌三三两两围坐着食客,摊贩口中的“羊肉包子一笼”“水饭一碗”“鱼羹一碗”之类的招呼声不绝于耳。

当真是热闹非常。

“我们书院拢共算起来得有两百来号人。”赵金柱给她算,“学子就有一百五十人,加上院长、先生,和他们的家眷,不少人呢。”

他见容可对这些小吃摊感兴趣,就多解释几句:“书院也供餐食,就是素了些,平常都是青菜豆腐,每月只有逢五、逢十的日子才做一次荤菜,所以这出来打牙祭的人就多了。”

话音刚落,他脑袋上又被赵宝柱拍了一下。

赵宝柱骂弟弟:“别人都出来打牙祭,你怎么不和他们一道去!成天就光吃青菜豆腐和家里送的咸菜,瘦得跟竹竿一样,今年过年回家阿娘见了,肯定伤心!”

他语气虽硬,但话里话外都是关心,说了一通,就问:“今日哥哥请客,我们也一起去打个牙祭。你带路,这街上哪家东西最好吃?”

“我那是忙着用功读书,没工夫出来!”赵金柱犟嘴,又说:“要吃饭啊,今天各位是赶上了,我带大家去吃全县最好吃的水面!我请客!”

说着,他就领众人往路边去,走过了两个摊子,来到一个挂着灰白土布的幡子前面,熟门熟路地冲里面一喊:“大爷,我金柱,要五碗面!”

然后往旁边几张桌子一张望,扭头招呼大家去空位坐下,自己则跑到了桌案锅炉前去帮摊主大爷的忙。一炷香的功夫,他就端了两大碗面上来,身后大爷也把剩下的面上来了。

比脸还要大的汤碗里盛着的是清澈的汤里和黄亮的细面,上面卧了青翠的菜叶和一枚荷包蛋。

赵宝柱愣住了,问:“店家,我们可没点蛋啊?”

“大爷送我的。”赵金柱给他塞了筷子,有些得意地说:“我一直给大爷帮工呢,今日最后一天了,这鸡蛋是大爷给我的送别礼。大家快趁热吃吧!”

“帮工!”赵宝柱急起来,“胡闹!家里供你来是读书的,不要你挣钱!你不用功读书,跑到这里帮哪门子工?家里缺你这一两个铜板了……”

“赵大哥、赵大哥,莫急,金柱也是为了补贴家用。”容可劝道,又故意打岔,问起其他的话题:“怎么说今天是最后一天?这汤面吃起来确实好,面条爽滑劲道,汤底鲜美,用鸡吊的高汤吧。大爷怎么不做了么?”

“小娘子舌头很灵啊。说句不害臊的,老头子我这面,县里一绝!”大爷叹了口气,“可惜啊,办不下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