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脑海中,迅速回顾书中有关淮州河和朱正平的剧情。

朱正平是寒门出生,之前籍籍无名,因行事稳妥,治水有方,由前帝师一手提拔,官至工部左侍郎。

江时卿成为帝师后,难免有人会担心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朱正平亦有所顾虑,主动请求派遣到地方治水,大有退出庙堂之意。

不料,江时卿主动登门,以“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之理说服朱正平,消除他心中芥蒂,命他安心为朝廷做事。

后提拔其为工部尚书。

立身为国,坦坦荡荡,乃真君子。

自此之后,朱正平对江时卿另眼相待,深为钦佩。

筑淮州桥一事,乃朱正平主动请缨,想用一生学识造福淮州百姓。奈何朝廷诡谲多变,总有奸人滋生事端。原本只是一出意外,最后演变成人为祸端,许多无辜之人卷进来,丢了性命。

淮州桥落成后的一个月后,恰逢淮州河花魁斗艳,围观的人络绎不绝。那一日,因桥上风景绝佳,百姓们多站在桥上看画舫来往,争相望之。

悲剧就此铸成。

那一日天色突变,暴风骤雨,新桥崩塌,游人悉数落入淮州河中。不仅桥上的人罹难,河中亦有人由落下的石头砸中,无一人幸免。

此事死伤无数,朱正平请罪,皇帝削其官职,送入大理寺狱。

原本以为此事会就此平息,岂料民间流传起段子。道是新帝昏庸,天怒人怨,才有冤魂索命。

还有胆子大的,上奏要皇帝写罪己诏,以平民怨。

李济勃然大怒,命彻查此事。

一事牵连百人,牵扯甚广,上奏之人悉数问斩,连同朱正平老乡亦牵连其中,轻则一人获罪,重则全家连坐。

思绪归拢,宛初悠悠叹了口气,抿唇道:“大人若是担心淮州一事有变数,妾愿同行,替您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