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却是不同,因着姜家村出了一个秀才,这些年看着姜老太家的变化,大家对于读书识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家里盼着儿子出息的,自是咬咬牙,掏出这五百文钱,把孩子送到姜老夫子这儿开蒙,不说中个秀才公回来,只说识得几个字,以后也好到镇上找工。

因着姜老夫子是姜铎的开蒙老师,所以自从姜铎中了秀才之后,姜老夫子这边的学生人数激增,不仅仅姜家村有人家送学生过来读书,隔壁几个村也有人家送孩子过来。

姜老夫子这些年早不种地了,一个是他年纪大了,都已经六七十了,种不动了,再说儿女年纪也大了,很不用他一个老头子去忙活这些。

再说他现在一堆的学生,每年的束脩很够他们一家嚼用,不必再下地。

这会儿村学里的学生们,也已经吃完饭,继续在屋子里温书了,姜老夫子已是白发苍苍,却是精神抖擞地坐上上头盯着底下的小萝卜头:看看哪个小鬼头不认真。

姜老太也只带着姜榆静静走过,并不去打扰,只装作漫不经心地问:“三郎,你可知你爹是在这村学里读的书?”

——!

她还真不知道!那里头坐着的老先生不就是她的师祖吗?

姜老太也没想三郎回答,自顾自地说了起来:“你爹小时候,咱家穷得叮当响,你大伯和你爹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我跟你爷爷,你爹那时才八九岁,我和你爷爷还有你大伯每天在地里忙活,他呢就每天给我们送饭,每回经过这村学啊,听见里头的读书声,他都羡慕得很,只站在窗外听!”

姜老太又道:“你爹可真是个聪明的,他在外头听姜夫子念,自己跟着背,竟也背得七七八八,他心里也知道咱家条件没能力供他读书,也不说要去读书,不敢告诉我跟你爷爷,只自己偷偷站在窗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