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在外漂泊无定所的殷博明心系谷圣国的黎民百姓,几经周折,受过种种磨难后,终于取得了乌鞑王的信任。

他娶了乌鞑的三公主为王妃,两年后,率领乌鞑将士,与朝中的蔡太师等肱骨老臣里应外合,终于推翻殷帝的□□,将风雨飘摇的谷圣国拨乱反正。

其二,便是在殷承景到达禹州后,次日出行巡视时,有朝廷旧臣素衣血书,从黄门楼上一跃而下,以命换谏,只为引起殷帝注意。

此旧臣侍奉先帝几十年,在殷承景继位后便主动请辞到禹州归隐。

因看不惯当地官员贪污赈灾银两,欲揭发其行径,以至于满门被害。

侥幸逃脱后,万般无奈下,便用此方法越过殷帝周遭层层密护的佞臣申冤。

此旧臣在当地颇有威望,可殷承景看了血书,却闭目塞听,将旧臣以惊驾之罪暴尸荒野,不许任何人掩埋。

不单如此,南巡过后,殷帝甚至还受小人挑唆,将治理水患不利之罪,尽数降责到一干忠臣头上,大兴牢狱之灾。

弄得朝野哀鸿,百姓心灰意冷,对这位君王的不满也怨恨也与日俱增。

其三,便是久居太虚山的魏后之母,清平公主还朝了。

此事在书中的着墨倒不多,寥寥数笔而已,因主人公是殷博明,所以用了大量的章节描写他与母妃阴阳两隔的悲惨,和心境上的改变。

若是两个月前,阮昔还信这书上所言,如今却觉得,连勾栏里最薄情寡义的风流恩客嘴里吐出的字,都比那通篇的鬼扯要可靠几分。

殷承景曾说过,史书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此言不虚,原著既是本对殷博明这位“仁帝”歌功颂德的书,必然会将所有情节都描写得对男主角更有利。

别的不提,单单是书中写的那些殷承景南巡后,处置的“忠臣”名单上,就有好几个阮昔眼熟的名字。

几乎全都是除夕夜时,围在她身边讨好卖乖的货。

阮昔思虑良久,起初觉得若想改变殷承景最终悲惨的结局,殷博明这个人是断断不能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