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把视线都聚集在徐资身上。

严阁老不在,皇帝决事多倚重徐资。趁着严信“养病”,徐资却支棱了起来。皇帝每有疑问,他总能提出决策,不得不让严党的人忌惮。

众目睽睽之下徐资拱手出列,他本就身高腿长,这会背脊笔直,行止有度,往御前一站,再不是从前那个一问三不知容易让人忽略的存在。

“皇上,依臣之见,东厂和宦官都该严惩,堂堂大周士子被锦衣卫和宦官打死,传出去,有损我大周国威。锦衣卫本是禁军,自当当起巡防宫廷内外要职,保护皇帝安危,他们却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大打出手。东厂目无法度,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民怨载道,百姓颇有微词。万岁,不如趁此机会重新整顿一番,也好给亡者一个交代。至于宦官在宫内械斗更是违背祖制,此乃陈忠管教不严,约束无方。臣斗胆举荐顾昀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并监管东厂,已平士子心中之愤。”

顾昀之父顾行也曾担任过锦衣卫指挥使,他御下严格,在位期间,锦衣卫风评不错。

这番话下来,满朝文武脸色皆变。

谁说徐资一问三不知,谁说徐资是严信的跟屁虫,人家心知肚明,只是不说罢了。

这番话把陈忠所有罪状说得一清二楚,他统领的东厂和宦官都是罪有应得。末了,还不忘举荐顾昀。

陈忠头埋得更低,心里把徐资骂了千万遍,千防万防,他怎么就漏了徐资这只老狐狸。

隆康帝本还想偏袒陈忠,毕竟是他从世子府带出来的老人,跟了他二十几年。

但嗅觉敏感的文武百官没给他这个机会。

陆湛最先出列,“臣附议。”

接着又有几个人出列,最后整个大殿文武百官都附议。

陈忠横行已久,权势滔天,这是夺了东厂的最好机会。

隆康帝不好再说什么,深深地看了陈忠一眼,虽有不舍还是道,“既如此,顾昀接任锦衣卫指挥使,兼管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