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人的对话让她想到了那个经典的命题——该不该放弃一个人去救一群人?
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是高二,虞蕉酿的答案是不应该。
那时她是每次考试毫无悬念的年级第一,是老师口中难得一见的全科苗子。
坐得住最枯燥乏味的学习时光,也跑得了众人避之不及的运动会三千米。
在家被父母亲戚宠着,在校被老师同学爱着,十七年的出类拔萃养出她一身的自信洒脱。
她固执地认为,如同自己一样,每个人都是优秀且不可替代的,一个人的性命和一群人的性命具有同等价值。
生命的价值不应该由数量多少去衡量,而应该由个人的质量来衡量。
第二次看到这个命题时是大四,虞蕉酿的答案是应该。
那时她在全国最顶尖的学府里浸润了四年,见识了太多将人生质量无限提高的天之骄子。
虞蕉酿依然出类拔萃,但已经无甚稀奇。
优秀而精彩的人生有很多种活法,她的视野渐渐被打开,容纳下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
她开始明白,数量和质量都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
活着,勇敢的活着,用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种可能,哪怕贫穷失败疾病困苦,也要眼含热泪向死而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所以在面对这个命题时,她选择了让更多人活下去。
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太孤独,这个世界因为更多人而瑰丽多彩。
此刻,命题稍微有些改变——
该不该放弃一列车的人去救全世界的人?
这一次,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答题者,她成了列车里被决定生死的人。
但虞蕉酿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