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运量困难,是董昭建议之下,才开凿了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的难题。
建安十二年,董昭提出了五等爵位的合理化建议,使得曹操顺理成章的加了九锡,并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称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打围困樊城甚急,孙权派遣使者来告诉曹操说自己会出兵,还请他们保密。曹操询问众臣该怎样对待孙权的要求,大家都说应当保密,可只有董昭与他们的建议不同。最终曹操采纳了董昭的建议,将这个秘密故意泄露给了关羽,并告知了樊城之内。樊城之中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斗志倍增,而敌将关羽果然犹豫不决。等到孙权军队到了江陵、公安,得到了关羽的这两座城池,关羽终于惨遭大败,并身死道消于东吴境内。
如此之种种功劳,董昭身上简直不胜凡举。
皇帝曹丕在继位之后,他更是被封为了将作大匠,仅次于九卿之位了。
此次,北庭都护府所在的瀚海双城城郭的设计,便是出自于他的手笔,由此可见,此人也确实才略非凡啊。如今无论是功绩也好,还是资历也罢,这董昭绝对担的起这太常之位了,而且再过个一两年,让他担任三公的位子,也是不无不可的。
而且,对于自己大魏朝廷的继世之臣,曹丕当然不仅仅只是光考虑这些老臣的。一个朝代要想长治久安,便绝对不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
因此,除了在挑选这些三公九卿的老年臣子之外,皇帝曹丕也在一步一步的培养着,青年和年轻的大臣。
这老年的大臣们就不必说了,除了董昭之外,还有新任的司空王朗,大将军曹洪,国子学祭酒管宁,新任太学祭酒向朗等人。
青年大臣的代表,诸如自己的曹氏和夏侯氏的兄弟们,像曹彰、曹植、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这些人都被自己合理的安排在了中枢和地方上的重镇。在中枢的外姓大臣,例如陈群、司马懿、辛毗、孙礼、赵俨、杜袭、崔琰等人。在地方上的外姓之臣,例如征西将军郭淮、征南将军交州刺史满宠、征北将军并州刺史陈泰、扬州刺史贾充、徐州刺史王凌、兖州刺史程居、、雍州刺史文钦、行益州刺史吕乂、荆州别驾蒋济、扬州别驾诸葛恪[kè]、并州别驾毛阶等人,无不是忠心大魏的青年大臣。
年轻的臣子们,就更加的有意思了,而且一个个都不比上面说到的这些青年大臣差,例如还在守丧的镇西将军钟会、西域都护凉州刺史邓艾、驸马都尉文鸯、在野的游击将军詹台、护鲜卑校尉高勇、青州刺史诸葛诞等人,也都是有着赫赫战功,盛名满天下的年轻人。
有他们这些能臣强将在,大魏也算是有继世之臣了,作为皇帝的自己也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