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造纸大成

还政于朝之归魏 楼顶 1572 字 2022-10-03

荆襄之地物产丰饶,各种做纸的原料也是信手拈来。如今桑皮、藤皮竹、檀皮、麦杆、稻杆等,都已经为了造纸的原料。

而且曹植在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之后,已经将各种原料用作造纸一术上的完整工序、配比、时间等,都已经摸索出来了。

在纸张被改良成功的第一时间,曹植便将这些方案编制成册,发往了帝都洛阳,并同时将这些分发给了其他州郡。

与此同时,曹植还研制出了,适合作画的宣纸。得到了天下爱作诗、画画的士字门的青睐。

造纸一术功成,从此造纸成本大降。

天下各州,再也不缺纸张使用了,而且百姓们也都能用得起纸张了。天下寒门士子和普通百姓,无不奔走相告。

而在纸张刚刚改良完不久,曹植又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另外一项大事上面。只是对于这位江陵王大人的天马行空,其余众人暂时还看不出来罢了。

要知道,现在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由人手工誊写在竹简和丝帛之上的,因此传世下来也比较费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古籍都是孤版,没了也就绝世了。

虽说在百余年前就有了蔡侯纸,但纸张毕竟还是比较昂贵,没有办法完全作为书籍传世之用。如今,江陵王曹植改良了纸张,书籍拓印也就方便了许多,也更加容易传世了。

只不过,自先秦以来,这文章传世,便是人们手工誊抄在竹简之上的,只有一少部分是写在丝帛之上的,因此无论是存储还是转运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相传,汉武刘彻,每天所需要批阅的竹简奏章,就重达一百多斤。到后来,汉明帝时,蔡侯纸的出现,才慢慢的改变了这一习惯。但是,这纸张的使用终究还是因为其价格太贵,只局限在了官府和富足人家使用。

这人工誊抄的习惯,一时之间还是改不过来,最重要的是,这当世也还没有一个更为方便合适的方法。因此,在书籍传播之上,速度还是太慢。

如今国学、私学兴起,对书籍的需求肯定也会越来越大。要是光靠人工抄书肯定不行,那么自然就需要另外一种更为快捷的方法。不然的话,别说学生士子了,就连书院教谕们的用书都不够用的。

而咱们这位江陵王大人,能够先天下人知道,事先改良纸张。自然也就能够先天下人知道,书籍的誊抄和传世方式的改良。

铁马镫、苗刀、陌刀,再到如今的造纸,甚至日后的书籍印刷之术。

要不然又怎么会说,天下有才一石,他曹子健独占八斗呢。

只是这改良之法,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恐怕又需要这位大才子,耗费上几年的时光,才能完成的了。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