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往大了说,便是妄自尊大欺上瞒下,恐怕要治个欺君之罪;可往小了说,也不过就是几个官员没明白上头的意思,一时疏忽才导致的——毕竟最后下发的政令是依循旧例,底下人递送文书偶尔出了什么岔子,也是有的。
于是崔甫便道:“父亲,这事做得确实粗糙了些,但那也是怕迟则生变……儿子这就派人截回文书,发还粮税,或许还能来得及。”他犹豫着又道,“至于父亲方才问起从筠,又是……”
该惊惶的在明德殿中便已经惊惶完了,崔敬晖此刻显得很疲惫,他摆摆手,示意儿子不必再去:“各地的粮税都已运往京城,户部那边崔演也能抹平一切,不必再多事。”
“可是,陛下他不是……”
“你还看不出来吗?皇帝要迁宫,所谓帝后不和不过是个幌子,陛下此举从一开始就是要挑动世家和寒门之间的矛盾,借此打压世家,崔氏身为世家之首,正是首当其冲!”崔敬晖叹了口气,“从筠那孩子……本以为只是有人要借此陷害她,却不想……”
从前皇帝或许生了要动崔家的心思,只是一来找不到什么把柄,二来世家之间盘根错节,姻亲相连,皇帝今日想要问罪一个崔氏子弟,那些遍布朝廷的亲族便会为他求情,更甚者连掩埋罪证也不为过。世家各姓,同气连枝,同仇敌忾,朝代有更迭,而世家屹立不倒,正是由此而来。
然而崔从筠却成了这块铁板中的一个大纰漏,她是女子而非外臣,如今世家中谁家没有几个适龄女孩想要送进宫去,以崔从筠的性情和崔家的势力,如若当真同她一起进宫,其他家族的女子便是不要活了。
再加上九成山上崔从筠犯的是谋反案,正如当年韦氏谋逆,犯天下之大不韪者,除了血亲会维护她,其他人总要掂量掂量。如此种种加起来,如何会有人替她说话?
况且世家虽然同气连枝一致对外,但内部各姓亦是早有龃龉,崔家身为世家之首,势力太过,不是没有人想着要取而代之。
“从筠性情乖戾,若是早前多加管教束缚,也不至于今日酿成大祸!”
九成山祭礼上,崔从筠误入刺杀皇后之局,崔家人及时发现,迅速将人塞在太皇太后仪仗里带下山,带离行宫,好险才没让人落到龙武卫的手里,坐实崔家谋反的证据。
崔从筠和皇后素无往来,背后之人之所以要引她入局,正是要利用她崔氏嫡女的身份做文章,离间皇帝和崔家。崔家自知清白,除了崔从筠之外再无把柄于人手,是以救下崔从筠之后,崔家人便静待皇帝问罪再行辩驳。
可是皇帝一直按兵不动,之后更是如常上朝,像是九成山上的谋刺从没有发生,崔家便以为同皇帝达成了默契,毕竟皇后安然无恙,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崔家曾经身涉其中。
然而如今崔从筠却不知所踪,不仅如此,皇帝甚至还表露出要追究江南税赋一案的态度,这明摆着就是要开始对付崔家了。
九成山谋刺案的背后之人打着离间君臣,从中牟利,争取崔氏及世家支持的主意,而皇帝却想着将计就计,既然崔家被拖下了水,他就借力打力,顺带将崔家摁死在水里。
崔氏百年风雨,崔敬晖和崔甫也是经历过韦氏之乱的人,即便最初会有些许惊慌,但很快也就冷静下来。
“依父亲看,我们该如何作为?”
崔敬晖抚了抚胡须,冷笑道:“陛下隐忍多年,确实心志坚韧。”他想起先前褚霖礼贤下士,对他们这些老臣执子侄礼的模样便觉得好笑,紧接着却生出些受人蒙骗的恼怒来,“陛下心有谋算,但我崔家百年门庭,半朝亲族,也不尽都是吃素的。”
他很快吩咐几句,让崔甫尽快让该动的人都动起来。到了他们这个位置上,只能进,不能退,一旦败落,不要说全族倾覆就在眼前,便是平日里交好的大姓也会将他们撕咬的一干二净。
崔甫点头称是,又问道:“那宁王那边……”
九成山上行刺,崔家没有牵涉其中,那么有能力有胆量做此事的,除了宁王不做他选。
一鹊不栖二枝,崔家择了褚霖为主,便不会轻易改换门庭,是以从前宁王虽多有示好,崔家一概不应。现下宁王计谋已成,目的虽在离间,但终究是让崔氏吃了个大亏……
生死关头,再作犹豫反而矫情,崔敬晖满怀怒气,终究是心不甘情不愿地点了点头。
随着皇帝在朝堂上的那一问之后,世家一派的臣子们便像得到了什么信号,纷纷上疏陈明利害,直言江南税赋绝不可再减,否则就是倾国祸患。与此同时,户部一个小吏承认收发文书时一时疏漏,竟在江南税赋一事尚未议定之时便把文书发了出去,致使江南道相关官员提前征收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