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页

不管村里人怎么想巫庆峰的这番动作,反正在村里的水稻全部抢收完时,炼瑶和胖婶家的谷子都晒干磨完皮收进仓库里。现在正琢磨着下一季种点土豆和红薯。哦,还有黄豆。

黄豆好处多呀!能榨油,榨完油的豆粕还是优质的饲料;

能发豆芽,还能做豆腐,打豆浆,做豆酱,甚至拿盐炒炒就能当零食。而且和玉米套种还能提高产量。

朱国忠想了想,他们家四个人一共十六亩地,炼瑶和巫庆峰一共八亩,二十四亩地拿出一半种玉米和黄豆,四亩土豆,四亩红薯。最后四亩巫庆峰说了要种蔬菜。说是要试一试温棚的效果。

这话朱国忠听不出是真是假。他给药大师种了十几年温棚药材,效果怎么样他知道得一清二楚。哪还需要用种蔬菜来验证。

不过想到巫庆峰说以后会是气候灾难,地里收成大减甚至颗粒无收,刚开始他还心慌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后来这些日子看着巫庆峰进进出出地忙,囤积了不少东西,这种心慌才慢慢平静下来。

今年水稻比往年产量少是肯定的。他看过不少地里的水稻,都有不少程度的空瘪。自家还算好的,动手早,又舍得花钱,情况比其他人好不少。

千岁村地理环境适合种水稻,往年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最高亩产可以达到一千一二百斤稻谷的样子。

今年起码要减两三成,管理不好,甚至可能减产三四成。自家情况还算好,但亩产最多也就八九百斤的样子。

这样算下来,十六亩地(巫庆峰和苏娅的地还没到手)一共能打出八千多斤米来。

按家里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四百斤米算,也就够两家六口人吃上三年不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