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都知道这么两句话,即便是在满清奴役的“盛世”之下那些食不果腹,“吃糠喝稀”的百姓,也曾把命运的改变寄托于读书。
读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即便是有着“穷文富武”的说法,可是一般寻常人家却是读不起书。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读书从来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送我去熟堂里吧”
从小到大阿越就对父亲提出过那么一次。而他的父亲看了他一眼,然后只是轻声的回答道:
“家……家里没钱啊!”
是的,家里没钱,不仅没钱买纸笔,更没有钱送到熟堂里当“束脩”。
“等将来家里日子好了,再读书吧……”
对于家里只有几为薄田的他们家来说,读书,根本就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
不读书,并不意味着会放弃对读书的向往,虽说家里穷,可因为靠近镇子的关系,所以年少的阿越总会挤进书摊上听人说书,也记住了一些比较有名的话“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还有“你道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
穷则通,通则变。尽管家贫,但是阿越越总会在心底暗自劝说自己。
“阿越啊!既然你想出人头地,将来可以去读书来改变啊……”
这句话,他从七岁说到了十四岁,整整说了七年,但是家里依然穷的揭不开锅,父亲依然掏不出“束脩”,而他自己也为贴补家用,到了客栈里当伙计,一个月挣上几吊钱——这是因为他家里同宗,看他聪明给他找的活,之所以看他聪明,是因为在庄里同龄的少年中,就他自己识字,虽然只识三四百个字,且大都是能认不能写。
可即便如此,在铺子里,他慢慢的根着掌柜的认了一些字,到他十二岁的时候,
这天下大变,天下已被中华朝所取,然而中华朝定都南京之后,其立即表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当今政府一大急务。”,更宣布要在十年内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而与此同时,过去的士子所学却在一夜之间落伍了,而今后的修身立业则要用西洋知识。
这一切一开的时候,对于阿越似乎没有影响,他在客栈里当着伙计的时候,烧水、喂马之余,也能看到一些外地人看着的报纸,也能看到报纸上提到的学堂,看到那不要钱的学堂。
“要是有一天,这里也有不要钱的学堂就好了……”
阿越一直这样期盼着,他期待着不要钱的学堂能够开到镇子上,然后他就能够进入学堂之中,然后在学堂里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里,他一直在存着钱,用了几年的时间,已经存下了三四块大洋了,可距离读书仍然很遥远。
也就是在希望眼看着快要破灭的时候,阿越听到了些传闻——镇上也要建不收学费的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