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亿万贯

《汴梁日报》复刊,是一件令整座汴京城都开心不已的大事。汴京百姓一连庆祝了好几日。

但令明远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汴梁日报》的刊行,竟然启发了吕惠卿。吕惠卿与王安石一番深谈,竟然劝动了王安石,由新党创办了北宋第一份官方报纸——《汴京新闻评论》。

一听这报纸的标题,便可知这份报纸以时事评论为主。多数文章都与新法的推行有关。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份报纸是想要以这些评论来影响民间清议,为变法说好话,以期令新法推行的阻力减轻。

然而有趣的是,既然是官方办报,这《汴京新闻评论》便透着一股财大气粗的劲儿。报上刊载的是整篇整篇的文章,没有半条广告。

然而汴京城的百姓早就习惯了《汴梁日报》的刊行方式,喜欢在各种吃喝玩乐的报道里寻找新闻。现在这份新出的《汴京新闻评论》,就好比是一席席面,没有了前面的冷菜咸酸凉碟,直接上硬菜——谁也消化不下去啊!

于是,这《汴京新闻评论》很快就成了城中最不受欢迎的报刊。

百姓们翻开报纸一看:

竟然没有广告?

要么有趣要么实用……报上的文章却一件都不沾?

排版也不美丽,行距那么窄,放眼望去全是字儿,专栏连个花边都没有?

——差评!

于是,在京中免费刊行的《汴京新闻评论》很快就成了菜市场里小商小贩的包装纸。也有不少人在收集这个,但却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留待即将到来的冬季,准备给蜂窝煤炉引火用。

《汴京新闻评论》刊印了几天之后,效果并不好。新党费尽心机推出的“舆论工具”有沦为笑柄的趋势。

但是在吕惠卿的一力安排下,报纸很快做出了调整:

报纸的排版开始变得美观,各版面上都增加了留白和花边,以避免给人“满满当当全是字儿”的观感。

内容上,除了清议评论文章之外,《汴京新闻评论》也开辟了专栏,为本地读者介绍一些大宋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个时空的普通百姓很少出远门旅行,而汴京却又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汇聚了那些为数不算多,却有机会长途旅行的人们。

因此这些介绍各州县的文章,既能满足汴京百姓的好奇心,让他们得知天南地北都是什么样的;又能满足那些远道而来的旅人们,激发起他们的自豪感,又能稍稍慰藉他们的思乡之情。

因为这个,《汴京新闻评论》终于没那么“赶客”了。

但看的人还是少——毕竟写这些文章的都是学富五车的士人,写出来的文章文绉绉的,十分拗口。

倒是在读报先生那里,多半能听到《汴京新闻评论》的内容。读报人大多能够将这些报上的内容先行理解之后,再改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说给汴京的百姓听听。

但是这份报纸于在朝者和士林中却很受欢迎。各地官员想要了解朝中变法新政的动向,甚至学子们学写策论,为将来备考,大多会来《汴京新闻评论》上找答案。

只是这《汴京新闻评论》在热热闹闹地发行了一旬左右,渐渐地改成了一旬两刊的频次——毕竟实在没有那么多朝事可以刊载,而《汴京新闻评论》的编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支持一天一刊的。

这《汴京新闻评论》,与《汴梁日报》一样,每到刊行之日,就会有人专门收集,通过快递行,寄往大宋的各大城市:扬州、江宁、杭州、西京洛阳、京兆府长安……

不久,西京洛阳那里,竟然也很快办出了一份报纸,叫做《洛阳日报》。

这《洛阳日报》的风格和《汴梁日报》的风格十分接近,报上什么都有:时事、八卦、评论、清议、讲古、广告……甚至是各种花卉的花期。

当明远手中拿着这份据说是司马光大力推动,由洛阳士林一起集资兴办的报纸,他也实在是没想到,那位看起来是老古板的司马十二丈,在办报纸这件事上,竟然把他的风格学了个十足十。

“嗯,至少《洛阳日报》依托司马十二丈,这讲古的专栏非常有阅读价值。”

明远捧着《洛阳日报》翻看,随意呷一口清茶,心里却在感叹:在这个时空里,《汴梁日报》再也不是没有竞品的垄断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