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今天上午,六弟妹和我说那,说,是不是六弟确定不要生孩子,不同意就合离各自婚嫁?”
“是。”
“我也这样说。六弟妹不甘心,说她也知道十一弟家里两个孩子都没养住,也要过继,她要和爷亲自谈谈。”
“明天中午,要六弟领着六弟妹来家里一起用饭。”
“哎。还有,剧作家洪升去世了,他写的《长生殿》再一次火了,各大戏班子争相排演,我们府上的戏班子,能学吗?”
“不适合孩子听。爷去找三哥和八弟,要他们写一些专门给孩子听的剧本。”
“……”
四福晋有时候真觉得,她最大的敌人不是后院的格格们,而是府里的孩子们。
第一天中午,六贝勒领着六福晋前来,两家人一起用晚膳。膳后四爷领着去书房。
四爷和四福晋端坐上首,面对终于感情好起来的六弟和六弟妹,夫妻两个很是欣慰。
六福晋恨恨地看一眼油盐不进的六贝勒,和四哥告状:“四哥,这些年,多亏您劝着,要不我们早合离开了,我都知道。我今天只想问四哥,我家爷老说,他是付出真心了。可他就是不同意尝试生孩子,硬是过继弘时,为哪般?我也喜欢弘时,可是四哥家里也只有两个小阿哥。”
四爷逻辑思维上线:“付出真心,和过继孩子,是两回事。”
六福晋傻眼。
四福晋同傻眼。
严肃脸的四爷很讲道理:“四哥不懂情爱,但四哥认为,喜欢就只是喜欢。喜欢这个人和你在一起的样子,喜欢你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样子。如果说哪一方为了证明真心,必须做什么,那不是喜欢,那是逼迫。逼迫成功了,六弟为了你改变了,六弟还是六弟吗?他不是他了,六弟妹还喜欢吗?”
六福晋两眼冒金星。
六贝勒两眼放光。
四福晋瞠目结舌。
“四哥,喜欢一个人,不就是要互相付出吗?”六福晋不明白。“四哥,我也不是非要有亲生的孩子。我嫁进来之前,我家爷的奶嬷嬷去问我,不生孩子答应吗?我仔细想过,不生孩子也成,我大姐就是难产去世的,我也害怕生孩子。可是,可是,”六福晋低了头,一颗心茫然而酸涩的,嗓子里堵堵的难受。“四哥,我现在想给他生孩子,我知道他担心孩子不好养活,可我想试一试。”
胤祚皱眉看着福晋。
四爷也想不通。
四福晋深有感触,女人为了地位、为了养老等等生孩子外,还有一种就是,单纯的喜欢一个男子,想要为他生孩子。
“六弟妹既然害怕,为什么还要试一试?”四爷很是不懂。
胤祚同不懂。
六福晋闻言红了脸,忙低了头掩饰。
四福晋抬手按按太阳穴,心里大喊:还有为什么,喜欢啊。
都没有说话,四爷和胤祚都在等六福晋回答。六福晋被逼着,头也不抬羞恼随意地找个理由:“四哥,那我现在不生,将来我家爷要是想生孩子,我年纪大了,不能生了怎么办?”
“不可能!”兄弟两个脱口而出。四爷安抚着急气恼的六弟,直言:“六弟妹,如果六弟想要侍妾格格生孩子,不用等将来。”
!!!
六福晋惊得白了脸。
四福晋一手扶额。
胤祚一抬下巴,不想搭理胡思乱想的六福晋。
四爷利索总结:“六弟妹,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生孩子很痛苦,很可怕。六弟妹既然害怕,六弟不想要孩子,正好合适。”面对身体摇晃面无血色的六弟妹,烦恼的六弟,控诉不舍的眼神看着自己的福晋,四爷小小的折中:“现在的问题是,六弟想要孩子养着,一家三口开开心心的。六弟抱着弘时去养,将来若是有了自己的孩子,正好再送回来。”
正好爷和福晋也不想过继弘时。
胤祚顿时着急,看向四嫂:“四哥,四嫂,汗阿玛不是送来刘声芳和叶桂,你们多生几个侄子侄女。”不要抢我的弘时。
六福晋也吓到了:过继了的孩子还能再抱回去的?“四哥,四嫂,刚都是我说胡话那。我害怕生孩子,我家爷不想生孩子,我们就要弘时。”
四爷:“……”
四福晋:“……”
弘时被过继,即使是弘时的生母,也认为这对六贝勒和弘时都好:六贝勒有了孩子,弘时将来继承六贝勒的爵位,比作为一个三子在府里,好的多多。而且两家人关系好,说是过继,其实弘时是多了一对父母,在四贝勒府,还是兄弟姐妹们一起玩乐没有区别的三阿哥。
而且四福晋安慰自己,万一府里将来不保了,孩子们能送出去一个是一个。
皆大欢喜。
康熙很是欣慰。
德妃激动的哭了好几次。
除了四爷和八爷以外。
四爷认为,他的儿子将来不缺什么爵位。
八爷认为,弘时是他的儿子,本来就应该过继给他。
当然,这兄弟两个的念头,都只能憋在心里。
最愤怒的是弘晖,弘晖得知消息,跑到书房和阿玛大声抗议:“阿玛,弘时弟弟是我的。”
四爷从章程里一抬头,眼里含笑:“现在还是你的,弘时永远是你的弟弟。另外,根据你疼妹妹的表现,阿玛将两个妹妹也送给你了。”
弘晖眼睛一亮,刚要答应,大眼睛骨碌一转:“阿玛,额涅说,府里有两位姨姨有宝宝了!也是弘晖的吗?”
“阿玛答应了。”
“嗷谢谢阿玛!”
弘晖激动地数着手指头,不光弘时弟弟没少,还多了四个弟弟妹妹,高兴!
“阿玛,弘晖的五个手指头满了,阿玛,弘晖还有一只手。”
四爷:“……”
小机灵鬼的弘晖小跑到阿玛跟前,一抬脚,小胖手指着虎头鞋:“阿玛,弘晖会数到一百了。弘晖有两只脚,一只脚五个脚指头。”
四爷不敢想象这辈子有一十个孩子的情形,一时呆滞。
然而弘晖很兴奋,跳起来欢呼:“阿玛,弟弟妹妹也有十个手指头,十个脚指头。”
四爷:“……”
待要告诉胖儿子在大白天做梦,又听到一句:“阿玛,弘晖应该去给弘昀弟弟去松土、施肥、浇水。告诉他,弘时弟弟被过继了。”
四爷表情瞬间温柔下来,放下手里的章程和毛笔,抱住儿子在怀里,揉揉他毛茸茸的小脑袋:“好,我们过两天就去。”
“弘昀弟弟会发芽啊?阿玛?”
“会的。”
“长高高哦?”
“长高高。”
弘晖放心了:“弟弟长到和弘晖一样高。”
“好。”四爷亲亲胖儿子饱满光洁的额头,嘴角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腔父爱无法形容。弘晖因为阿玛的情绪变化,开心地抱着阿玛亲亲贴贴。
一阿哥弘昀,没出生前,生母因为娘家的家庭变故,遭遇一次濒临流产的打击。紧接着老祖母去世,生母情绪一直不好,孩子一出生,先天不足,养了五个月病逝了。
四爷伤心,一个府的人都伤心。
弘晖伤心之下,闹着要弟弟。四爷告诉他:“弟弟的身体住进土里了,灵魂上天了。”弘晖就惦记着给弟弟浇水施肥松土,要弟弟的身体快快长大。
这就是小孩子的童真了。府里的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致认为,过两年再告诉他更好。
因为这次的弘晖和弘皙打架的事情,牵扯到的几个小皇子小公主,长大一点的堂兄弟们,太子妃给四福晋送礼,也给皇子公主们送礼。
都是因为帮助弘晖引起的,四福晋自然也都送去厚厚的礼物。四爷担心十七弟的身体,听说他不按照太医的嘱咐休息,亲自给他把脉后,也要他休养一个月。
十七阿哥傻眼,生怕耽误学习,一把抱住四哥的袖子不放,仰着脸:“四哥,我身体好着那。真的,我天天吃药膳,身体好多了。”
四爷扯回来衣袖:“固本培元。药膳继续吃,休养也要。若是生怕闲着没有事情做,去给弘晖启蒙。”
“哎。四哥。我一定用心。”十七阿哥高兴了,给弘晖启蒙多好的差事啊。喜欢!
十七阿哥身体不适,一些小公主小皇子对弘皙有意见,可毕竟是一家人,再说了,他们人言轻微的都知道让着,好歹是无逸斋又恢复了表面的平静。
康熙看在眼里,什么也没说。
四爷要做的事情不少,每天的业余时间,大多下去微服私访,实际办差,考察民间实情,积极说服老父亲实行他的作坊规章制度。五贝勒胤祺要去埃及的事情,康熙终于松了口。
这一天,太子上书:“大清开矿事情对地方无益,以后有请求开采者,都不准行。”
康熙也有如此打算,听了太子的章程,本要立即答应。
四爷坚决不答应。
现如今,大清和平了,内部矛盾都冒出来了。四爷再整顿官场,但无法遏制土地兼并,农民处境一日不如一日,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规模不等的农民bao动时有发生,尤其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比如湖广新一轮苗民动乱。
康熙对老四的意见很重视。可朝廷都对农民“闹事”非常敏感,防范甚严,凡事都以不生事端为要。为此,康熙专门开六部九卿会议,一起研究具体措施。
太子在会议上当场再次提议,更加有条有理,堪称完美的条例,大部分官员都积极附和。
太子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云南督抚雇本地人开矿及商人王纲明等在湖广、山西各雇本地人开矿照准;其他省所有的矿,未经开采的,或初开采的,严行禁止。上述措施中,云南督抚雇人开矿属于官办矿业,云南铜矿又是大清铸钱所必须,且王纲明是著名的皇商,直属内务府,合情合理。
而对民间开采,包括地主、商人、贫民在内都严格禁止,尤其不许民间开大矿及大规模开采,以免聚集人多出事。
为了防止出现流民,也不许跨省开采,朝廷实行禁矿政策。
四爷听着大部分官员的附和声,眼看汗阿玛也要采取了照准政策。站起来,瞬间安静。四爷不搭理他们,面对康熙直言:“汗阿玛,儿子认为,这份上书乃是治标不治本。出来问题,不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解决问题发生的原因。这是因噎废食。其一,儿臣细细思量,这个方法,治标都达不到。”
!!!
太子气白了脸。
可是在场官员,只有小部分敢站出来反对的,还都在谨慎地琢磨言语表达那,八爷也站出来:“汗阿玛,儿子附议四哥的说法。广东一个商民兴办的最大的矿厂若封闭了,湖南许多地方的铅矿也封禁了,四川、河南的一些矿厂都被禁止。大量矿工怎么生活?即使真要封闭,也要先想好怎么照顾好矿工们。”
“而我们一旦封闭这些矿,必然有偷采矿的,流民还是多。而矿开采量少了,不仅会影响整个大清作坊生产,而且会造成矿业生产衰落。此外,禁矿引起矿民失业,地方收入减少,老百姓和地方官必然一起反对。各地百姓在官员的掩护下,私挖、盗矿必然兴起,从而使我们大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流民进一步增加,形势更为复杂。”
康熙面无表情。
太子面色一冷:大哥不在,八弟领着大哥的人,要投靠四弟?
大臣们则是抓住八贝勒,使劲地喷唾沫。
不敢喷四爷,还不敢喷你八爷?当然,他们知道八爷这是“菩萨心肠”引起的,大都还是挺委婉的,只说:“小不忍乱大谋”“这也是没有办法,矿工们会理解朝廷的。”……
八爷脸皮功夫到家,一番大度真诚的表现,反而要一些人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四爷懒洋洋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眼养神。
太子听着,眼里一道寒芒闪过,看向八贝勒的目光越来越冷。
康熙端坐上首,一字不漏地听着,越听脸色越难看。
——他和四儿子的区别,是治国方法的不同。而原来,胤礽和他是多么相似,不愧是他亲手教导出来的大清皇太子。
这要他心里一阵悲哀,越高的相似度,有越高的重复犯错率。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份宽仁只好应用在战时拉拢人心。大清和平了,内部矛盾多且尖锐,这份宽仁已经不合时宜了。而太子还没有意识到。
康熙看向闭眼打盹儿的老四,和平后这些年的国策,大多是出自老四之手。
再看向老八,老八打小儿字不好,性格更是懦弱型的,被老四训了这么多年,勉强及格能入眼。也确实有做正经事的能力了。
康熙看向太子,太子没有继承他的强势,只学习了他的宽仁,以士绅为本的宽仁,且是学生一样的稚嫩手段,缺乏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