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晖的小脾气很大。
他小小的人儿,什么也不懂,刚学说话学走路,但他能模糊意识到,这一次父母送他进宫,和以往进宫小住,是不一样的。
当然,他还不会表达,他自己也闹不清自己的小情绪,就是生气加生气。
四爷手欠地揉揉儿子毛茸茸的桃心头,揉的乱乱的,苦着脸:“弘晖,看阿玛真诚的眼神。阿玛保证改正错误。弘晖和阿玛生气,也是希望阿玛知错能改,对不对?”
脑袋上的大手要弘晖情绪更大。弘晖压根听不懂阿玛的话,但是他阿玛的态度,他能感知到呀。放下手里的积木,扭头看他阿玛,鼓着胖脸颊,眼睛瞪大好似两个小火球,愤怒地看着他的阿玛:“啊啊。”
明明听不懂不会说话,却好似说话吵架的样子,看得一屋子的人惊奇。皇太后没忍住笑了出来。苏茉儿嬷嬷也捂着嘴笑。四爷很是惊喜,大拇指一竖,表扬道:“阿玛的小弘晖会表达愤怒了,真棒。”
弘晖大眼睛露出来迷茫,小胖手扎扎着挥舞着拽着阿玛的衣服,再次愤怒地“啊啊”两声,身上的小肉肉跟着他一起颤颤巍巍地动弹。
好可爱!四爷眼里的笑意加大,忙收回来,咳嗽一声,表示出吵架的尊重。
父子两个眼瞪眼。一屋子的人都都着肩膀笑,康熙进来了,皇太后忙示意他不要行礼,看着。
但见四爷的表情一变,瞅着胖儿子气哼哼的小样儿,真诚地解释道:“阿玛知道弘晖生气了。阿玛认为,弘晖的生气很是合理。阿玛给弘晖道歉。来,阿玛抱一抱,好不好?”
四爷伸胳膊要抱。
弘晖条件反射地撅着小屁股扑向阿玛。四爷抱着胖儿子,正感受他肉肉小小的身体里的活力和愤怒,弘晖“哇”的一声,眼泪横飞而出,“哇哇”地哭着。
四爷吓得赶紧哄着:“好好阿玛知道我们弘晖想阿玛和额涅了,阿玛和额涅也想弘晖,真的,昨天睡觉都没有睡好,做梦都是弘晖。阿玛保证多陪陪弘晖赔罪,好不好?”
“哇哇……哇哇……”
弘晖小娃儿越发张大嘴巴嚎着,哭得惊天动地的娇气。
四爷抱着他,晃着哄着:“好,阿玛知道了我们弘晖的委屈。阿玛和弘晖一起收拾好积木盒子,就带着弘晖回家找额涅,好不好?”
“啊啊!哇哇……”弘晖一直哭,手脚一起踢腾着,哭得眼泪哗啦啦的。
康熙见他真抱着弘晖收拾,刚要训斥要他快点回家,皇太后再次拦住他。
四爷抱着大哭特哭的弘晖,放他扶着自己的腿站着,领着他将一个个积木放进盒子里码好,全程弘晖都在一边哭着,一边跟着他阿玛的引导动作动着。
康熙看得很是稀奇。一直到弘晖大度地亲亲阿玛的脸颊,糊了阿玛一脸的眼泪鼻涕口水,四儿子抱着弘晖亲亲啾啾的,父子两个一起傻笑,他不禁也乐呵。
弘晖是很会表达的小婴儿。他阿玛给他擦干净小脸蛋儿,和他老祖宗、他玛法行礼,他也“啊啊”地伸脑袋亲亲啾啾,糊了玛法和老祖宗一脸的口水。
跟着阿玛有样学样的表达感谢的小样儿,看到康熙眼热,故意伸胳膊要抱他:“弘晖,留下来陪着玛法好不好?”他却是脑袋一扭,小胳膊抱着阿玛的脖子,伸着脑袋小胖手一指,四爷抱着上前一步,他再次亲了玛法一脸的口水。
藕节一般的胖胳膊挥舞,狼牙金珠手串亮亮的,高兴地拍手欢呼。
等到四爷抱着儿子,领着奶嬷嬷等一群人浩浩荡荡地离开,弘晖的身影也看不见了,康熙看向皇太后一脸的笑儿。
“好小子。”康熙大乐,顺手接过来毛巾擦脸,笑骂道:“将来和他阿玛一样,也是惯会无赖的。”
皇太后不同意:“胤禛和弘晖都是好孩子。”
嘿。康熙不和皇太后争论这个必输的话题。
“皇额涅刚刚为什么阻止儿臣?”康熙坐下来,随口找一个话题。
“胤禛说的,弘晖开始玩玩具,玩了玩具后,要引导他自己收拾整理。”皇太后一脸骄傲。“弘晖乖巧,有几次玩了玩具后我抱着他离开,他还记得玩具没有收拾那。”
康熙听得一愣。
老四教育孩子,那真是用心至极了。康熙脸上感慨万千,骂道:“这小子,怪不得老九告状说,他的儿子都想做他四哥的儿子。”
皇太后摆摆手,坐下来:“他们呀,都是没有耐心的。孩子打生下来,抱过几次?病了痛了不舒服了不开心了,他们问过?”
那是,打从四福晋怀胎,老四就天天胎教。弘晖出生后,更是用心养着。养的弘晖这么小的孩子,就会表达情绪。
会表达情绪,会沟通交流,会控制纾解情绪,这很重要。康熙如今才是意识到,可是,他已经不是一个父亲了,他是祖父了。
康熙一时心伤,轻轻地叹口气,陪着皇太后慢慢地品茶说话儿。
四爷抱着弘晖出来皇宫,先去承乾宫坐坐,再去永和宫坐坐。
弘晖可能是真的吓到了,一直粘着阿玛,谁要抱他都是开心地送上一脸口水的亲亲,胖胳膊就是搂着阿玛的脖子不松开。害怕依恋的小模样,看得四爷心口丝丝麻麻地疼着。
坐着马车回来府邸,四福晋抱着儿子好一场痛哭,弘晖因为额涅的眼泪也跟着大哭了一场,哭完后就赖在阿玛和额涅的怀里,奶嬷嬷要喂奶也不要离开。
看得夫妻两个心里钝钝的疼。四爷喂他吃辅食,四福晋抱着他吃奶嬷嬷的奶,洗脸沐浴听琴,时刻保证父母中有一个陪着。
夜幕时分,八爷赶来了。四福晋刚抱着弘晖睡着,四爷起身穿衣,待要离开寝室,一回头,瞅着床上,橙黄的烛火下,儿子睡得红扑扑的小脸蛋儿,抓住福晋的衣襟不松开的小胖手,一颗心软成一片。
夜色朦胧,夜风习习。月牙儿弯弯挂在苍穹,繁星眨眼。四爷一身清风明月,来到书房,书桌上两杯热奶汤正散发热气,一身青色宽袍大袖的八爷正仰头看着墙上的一幅大画。
六公主从喀尔喀寄来的一副刺绣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
制作于明朝年间,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九尺,阔六尺,“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
八爷看的眼热,恨不得抢走的架势。
四爷施施然地提脚出来,随口一句:“六妹妹送来的礼物,不送。”
“四哥还要建造圆明园?”心情不好的八爷要打击仇人四哥,发现他脸上还是那该死的懒怠,不甘心地撇嘴:“四哥,我记得这幅唐卡,上辈子,锡金法王札西南嘉,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存于大英博物馆。”
“所以……”
“所以你就没有一点打算?”八爷愤怒地一转身,兄弟两个互瞪一眼,一时都没有说话。
朋党之争,储位之争,国家之间的战争,横切面上的各种争斗,自古有之。
秦始皇的两个儿子,不同的拥护人。汉朝的种种,唐朝的牛李党争、宋朝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争,明朝风起云涌的各党派之争,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是这片土地上权谋文化的一部分。
到了康熙时代,有人觉得康熙是不会容忍朋党之争的存在的!事实上,朋党之争在大清进关的时候,就顺着明朝的脉络成型了。
四爷在书桌后坐下来,简单地画一个支系图,给他看。
四爷指着图上的索额图支系:“索额图是满洲正黄旗人,四大辅政之首索尼的第三个儿子,侄女是汗阿玛的第一个皇后、皇太子的生母。他的三个兄弟,两个袭封一等公,一个授一等伯。索额图本人很早就是汗阿玛的亲信。在策划擒拿鳌拜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由一等侍卫提升为大学士,襄赞机务,成为当朝大臣中最大的实权派。”顿了顿,望着胤禩还没明白的模样,修长白皙的手指指着一个个人名:“当时聚集在索额图周围的,除其兄弟族人外,还有尚书介山、侍郎麻尔图、禅塔海、宜昌阿、额库礼、温代、邵甘等满清贵族,还有无数汉臣。”
八爷梗着脖子,愤愤地提醒:“这些人,有的因为贪污被斩首抄家,有的病逝任上,有的养老退休。”
“当时,这些人都是位高权重。鉴于索额图的势力很大,汗阿玛一方面提拔明珠来牵制索额图,康熙十八年七月借京师地震之机,迫使索额图辞去大学士职务;第一次亲征回来后,鉴于索额图确实有大错,夺去索额图的内大臣、议政大臣和太子太傅等职衔。但索额图毕竟树大根深,加上办事“勤敏练达”,更是太子的母家势力代表,所以汗阿玛于康熙二十五年又授予他领侍卫大臣职务。”
他的语速还是慢吞吞的,更因为是夜晚,添了一抹困倦的慵懒沙哑。
懒倦地一掀眼皮,看着还不明白的八弟:“当时,索额图的势力之大,不光不能直接铲除,顾及太子的地位,还要护着。汗阿玛只能提起来明珠,没有明珠,也有珍珠、夜明珠。”
八爷瞳孔一缩,面上却是冷笑:“不就是平衡之道吗?朋党之争就是这样起来的。”
“四哥要告诉你的是,争,是必然存在的。汗阿玛不会惧怕臣子之间争斗,更会要将争斗的程度控制住。”四爷还是没有一点生气,如玉的手指尖点着宣纸上明珠的支系:“明珠也是满洲正黄旗人,且颇有渊源,太宗皇帝生母的家族。他还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康熙十二年出任兵部尚书,训练军队十分有方,后来转任户部尚书。康熙十六年七月,从户部尚书提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汗阿玛用他以牵制索额图,是很好的选择。明珠不像索额图那样倨傲,清流大臣们都夸他:‘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徕新进及海内知名士。’这使他很快赢得了声誉。”顿了顿,望着胤禩道:“八弟,朝野平衡,这在当时大清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是最好的情况。”
“就没有担心皇太子的势力过大,生怕自己哪一天一觉醒来变太上皇,故意选了有大阿哥在皇家的明珠?”
一句讽刺的话出口,八爷面上的冷笑蔓延到眼里,四爷却是好似没有看见一般,看着他的目光很是淡淡的。
比耐力比不过,心里火气升腾的八爷,气得自己拉一张椅子过来,一屁股坐在四哥的对面,仔细地看这份支系表。
明珠为了加强与索额图斗争的实力,与内阁大臣勒德洪、余国柱、李之芳相朋比,各部院则有科尔坤、佛伦、熊一潇、王日藻、塞楞额、薛柱斗等心腹。
明珠势力大增又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他们的老父亲通过入值南书房的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培养起来一股单独的清流文臣势力。
“三角形最稳固,这是客观原理。”四爷总结,重点在“客观”两个字,但很显然,胤禩被支系表上的一个个人名字吸引心神,没有注意到。
徐乾学,字东海,江南昆山人,江南文坛领袖之一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迁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四年入值南书房,擢内阁学士,充《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康熙二十六年,迁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
高土奇,字澹人,靳江钱塘人,以监生就顺天乡试。一开始是索额图的幕僚家臣,由明珠荐入内廷供奉,“书写密谕及纂集讲章诗文”,被康熙帝倚为心腹,“权势日益崇”。徐乾学、高士奇结党营私,大肆贪赃,所以当时北京城内流行着“四方宝物归东海,万国金珠送澹人”的谣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