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兄,谢文清当场怒怼,骂人不含脏字,把人怼的那是一个哑口无言。

然而,事后归家,他却依旧不忿,气得多日吃不下饭。

此事传到谢云曦耳朵,他便亲自下厨,做了一碟桃花雪酥膏送去,并在盘内放了一张小字条,上书一段词,主旨是想宽慰他家兄长,顺便抒发自己想做闲人的宏愿。

谁知谢家众人见文欣喜,谢文清又十分识货,察觉这文可能只是残篇,于是连夜上门讨要诗句。

三更半夜的,谢云曦被闹的无法安眠,只能半夜起来,浑浑噩噩的将原本就想好的全篇诗句写好了给他。

当然,这些细枝末节外人不得而知。

只是第二日清晨,这一首抒情的诗文便在琅琊快速传播开来。

此后几日,又如星火燎原般被传至天启各地。

说来也不知是好运还是坏运,谢云曦所做之诗文在当时极为新颖,于是乎,本意只想做二世祖的咸鱼,竟莫名的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诗词流派。

经此一事,谢云曦之名更胜从前,又因早年间,他让人移栽了不少桃木于茅庐边上,经年累月,木成桃林,花开时节,满山的桃花亦是绝美非常。

于是,这琅琊山的茅庐便有了桃花居的美名。

桃花居一举成名,而它的主人——谢云曦则被冠以“桃花仙子”的名号。

彼时,谢云曦十一岁,高居天启才子榜前三。

而后,年岁渐长,容貌愈盛,偶有窥视者,亦赞其:公子只应见画,定非尘土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