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善堂里的孩子,出路也就那么几条。
长得好看顺眼的女孩会被人挑走当个童养媳,其他女孩子到了年纪便自谋生路,或嫁人,或打短工,再不济,也能自卖自身入奴籍,混口饭吃。
年纪小还不记事,身体也没毛病的男孩会被人收养当儿子,改名换姓,承继别宗,年纪大些,又不愿意改姓的,大抵都会在十几岁的时候出去找份短工,或做学徒学门手艺,极少数也有自卖自身的。
总之,以孙栓子的年纪,没有人会挑他当嗣子,而孙荷花因有亲哥哥挡在前面,也逃过了被人挑走当童养媳的命运,兄妹俩过了几年舒心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他们身边的老人不断死去,孩子也不断消失,更有甚者,连照顾他们的人都换得极勤。
济善堂的管事是个黑瘦老头,人家吃着官府的饷银,手里头还有资金流水,日子过得挺滋润,一年都露不了两次面,一应具体事物,都由短工处理。
请的短工又因薪酬太低,只有老弱病残愿意干,别处用不着这样手慢脚慢的人,济善堂却是无妨的,只要能把饭做熟就行。
因此孙栓子到济善堂最初几年,帮佣一直都是位姓齐的老妈妈。
齐妈妈身世堪怜,中年丧夫,唯一的儿子不堪忍受家里的贫苦,去边塞从军,妄图挣一份家业,二十年音讯全无,恐怕早就战死沙场,连骨头都化成灰了。
宗族并没有可怜她一个孤身老人,生存艰难,收回了家里的田地,连她的嫁妆都没有返还,光身子将她赶走,任她自生自灭。
年岁尚可时,还能找到些浆洗活计,再大些,手疼腰疼,衣服也洗不动了,只得来济善堂做工,想着等老了直接住在这儿等死,至少能有个收尸的地方。
因此她突然离开,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但济善堂老的老,小的小,也没有人有能力寻找她,管事的并没有解释,只过段时间就换了位帮佣,日子照常。
这是第一位离开济善堂的,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济善堂便像走马灯似的,前前后换了十几位帮佣,甚至老人和孩子的流动速度也比之前快上许多。
对很多老人来说,进了济善堂就是在等死,虽了无生趣,但胜在日子安稳,比外面无人奉养朝不保夕还强上许多。
能进来的,除非死亡,基本也不会想着出去,外面没有家产,没有亲眷,也就没有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