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铂爵预计会启动两到三个项目,《情书》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弥足珍贵。
比如投资额度,董事长和创作总监商量过后,在原本2到2.5的基础上,大幅推高到3到3.5。
成本拉升是有足够依据的。
一方面,近几年涨价本就是社会经济的大势,建影院、看电影眼瞅着都要翻倍花钱,没理由拍电影不需要。
另一方面,明年的创作班底比照《情书》还要弱上一线,王威、田黎和李准资历太浅,就算《木兰》如愿取得成功,对三个副导演的加成也算不上很大。
三人受限于资历和背景,建组自然也会颇多掣肘,简而言之,就是对资方的吸引力都不太够。
陈一鸣做不到只凭给自己挂上监制和编剧的头衔,就让合作伙伴们掏出真金白银供三个萌新练级。
在商言商,吸引力不够就只能靠加大自有投资来弥补,这个大头儿只能铂爵来出。
能用钱来解决的问题,就算不上真正的问题。
对陈一鸣来说,接下来“魔改”对象的选择,才是重中之重。
其实这个类型本身就是“借鉴”的结果,前世的《唐人街探案》已经给陈一鸣趟出了一条金光大道,三部系列片合计百亿票房,充分证明了这个点子的可行性。
但是具体如何操作,依旧存在诸多值得斟酌考量之处。
常理而言,侦探片是发展得极为成熟的电影子类型之一,分支众多佳作不绝,“抄”起来理应毫不费力才是。
然而陈一鸣仔细检索前世记忆之后,却发现“魔改”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不说别的,华国侦探文化的缺失,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这跟电影局的审查其实关联不大,因为即便是早些年审查极度宽松、警匪片尺度惊人的时期,整个领域的剧本原创力依旧孱弱得很。
据陈一鸣所知,前世的不少“儿时经典”,狄胖胖也好,六组也罢,随着他本人年龄和阅片量的提升,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似曾相识之感。
说白了,这个类型在华国,本就是“魔改”起家的,追根溯源起来很难脱得开海外关系。
《唐探》引领的“泛亚”路线在某种程度上绕开了审查,但是根本问题依然无力解决,原创力缺失,终究还是让整个类型的发展无以为继。
没办法,一切文娱形式都源于纸笔,华国侦探文学的衰微,直接作用到剧本和受众两端,相当于让侦探片竖立于沙堆之上。
这也是前世《唐探》拍到第三部就拍不下去,强IP没能进化为电影宇宙的主要原因。
因为整个系列已经被负责搞笑的宝强所“绑架”,离悬疑探案越来越远了。
后世经验表明,系列电影想要成就IP,一定不能绑定某个导演或是主演,要做到所有人都灵活可换。
当然,这个规律不包括动画片,比如《柯南》。
而《柯南剧场版》能一拍二十年,也不是没有代价的,那就是作为主角的洗衣机,一辈子都不可能再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