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也就是这部电影比较古早,但凡往后推个10年,这个套路肯定要被长了见识的观众喷不真诚。
人物关系上,男配与女主是初中同学,男配考入市里最好的一高,女主中考发挥失常进了较差的二高,女配则是男配的亲妹妹。
陈一鸣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印象里华国的青春片,绝大多数都从男主视角来展开叙事,女主视角的少之又少。
同时基于国内校园的常态,剧情发挥空间更大的必定是男生,厕所抽个烟啦,操场约个架啦,诸如此类的较为出格的行为,都相对容易安排。
一直没什么目标的男主由此有了奋斗的方向,他废寝忘食地苦学外语,只为了让外语考试的卷面成绩追上女主,让自己多几次与她交换卷子的机会。
女主以为与自己通信的是男主的女朋友,想通过自己更多地了解男友的少年时代,于是就搜肠刮肚地在记忆里定位两人数量不多的交集。
这样怀旧部分就呈现为两个视角的并行展开,同一场景男女主各有各的记忆,情感张力一下子就丰富起来,那种微妙的心灵触动,也更容易为观众所理解。
回忆部分陈一鸣只拉出了情感主线,内容的拆分与填充则通过男主与女主的往来通信。
而女主也在多次通信与回忆之后,对本已淡忘的那个同名男生有了更为清晰的心理拓印,在最后一封信里,她知道了一个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秘密,得知了一个男生真挚的心意。
接下来就是铺垫性格的事件A,引出剧情线索情书,以及带出后续的记忆回溯。
至此开头15到20分钟的铺垫部分结束,正式进入记忆回溯部分。
这也是多年以后男主事业有成的缘起。
原版《情书》的回忆部分设定为国中,因此男女主角都要安排一个学生版演员,魔改版《情书》直接从高中开始,这样就可以一套阵容从头演到尾。
因此,魔改版的华国《情书》,还是选择男主视角更为合适。
男主知道女主的身份,因此一直在旁敲侧击地确认一件事,那就是高中时的女主,对他究竟抱以何种印象。
倒不是因为《木兰》而刻意避让女性题材,陈一鸣的考虑在于,华国的年轻人,更习惯情窦初开少年与儿时白月光的设定。
男配鼓足勇气写了情书,托在二高读高一的女配妹妹带给女主,然后阴差阳错之下,女配把信交给了同名的男主。
女主是外语学霸,男主是外语学渣,因此卷子发错这种乌龙,只发生过一次。
回忆部分的主线,就是学渣癞蛤蟆肖想学神白天鹅。
男配的结婚仪式上,男主作为伴郎团的一员跑前跑后,被伴娘们支使得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