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0 写写写!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取好所有角色的名字 ;

你不需要编写宏大的史诗气魄的编年史;

你不需要设置完整完美的升级体系;

你甚至都不需要一份完整的大纲。

这些都是作者拖延症犯了之后的假行动。

大家是不是觉得好好矛盾? 为什么跟前边几节课说的不一样,不是说好的写大纲吗?

“磨刀不误砍柴工”并没有说错。从大的方面说,为了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我们应该花时间精力来掌握一些基本写作知识、了解行业常识、竞争规则,有了一定的准备之后再动手,这样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从小的方面说,为了能够更顺利的进入写作状态,为了让好的写作状态持续事件更长,我们端坐动笔之前也确实需要伸伸腿扭扭腰,深呼吸两口平静下来。也应该简单列一下提纲。

但是,这些写作前的准备必须适度。

对一个小说家来说,只有当他开始具体叙述情节的时候,才是真正开始了写作。其他的都只是准备工作而已。

而过度的准备工作,会严重消耗作者的创造力。

请大家严肃地意识到这一点。

在前边的课堂上,我们详细地教大家写大纲,让大家体会到了大纲的重要性,但是千万不要把这当作延迟真正写作的借口,花无数时间去反复推敲完善,光是个大纲就搞了几万字,正式动笔却遥遥无期。

我们讲大纲这一课的时候也明确提到过,简洁的大纲其实更受编辑欢迎。在这节课上,我要进一步跟大家明确一个原则: 如果没有人要求你提交一份完整、详尽的大纲,那么你永远不要主动去写一份完整、详尽的大纲。

不要神话大纲的作用,尤其不要试图单独针对大纲去尽善尽美。

你这么干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实际上被“大纲必须完美星人”劫持了。

最糟糕的是,越是完整详尽的大纲,其实越是容易挫伤创作激情,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最后作品的成色。

怎么讲?

其中的道理,要从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讲。

你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大脑,因创作思维刺激产生的荷尔蒙分泌,是有限的 当你在脑海中初次成型一段全新的、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时候,这是你的大脑神经速度最快、逻辑最清晰、情感最丰富, 语言中枢也最活跃的时候,因为我们大脑的工作机制是激励“创新”的。

“新的”、“陌生的”、“有变化的”思路,会让你的大脑兴奋, 并且提供相应的神经化学物质做为奖赏。 当你大脑意识到自己是在“炒陈饭”的时候,也会“兴趣缺缺”。

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之前认为很好的情节在正式写的时候却大为失色,甚至索然无味的原因。这也是我们让大家没事少bibi,别闲聊多码字的原因。大家以为自己通过很畅快的讨论,于是就可以有好好写一把的状态。事实上,最后都发现其实只会写得很少。

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已经在讨论中自我满足了,没有多余的荷尔蒙提供给你写东西了。

我们在压力和表现欲的刺激下,讲个故事,做个讨论,是很快乐和容易陶醉的。尤其是当我们直接跟人讨论一段还没有想过,写过的全新情节、观点的时候。

在“兴奋状态”下进行初次创作最为容易的,语言之犀利,思维之活跃,创造力高水平发挥。这种时候,你总觉得是讨论引发了你的激情和灵感,其实是反过来:你因为思维的活跃而渴望表达,更容易产生与人分享和讨论的冲动。

我们还有一种错觉,总觉得自己可以把这种状态下讨论的内容记下来,这样等我们之后“正式写”的时候再利用起来就好了嘛。

其实我们做不到。

我们总是会在回头正式写的时候,发现相比第一次脱口而出的内容,明显有所失色,甚至索然无味。

大家要讲科学道理,不要讲感觉。我们科学的建议,就是你永远应该把自己某段情节的“初次”,直接留到正经写的时候 。或者在你有想要讨论或者其他围着这段剧情打转的行为的时候,直接提笔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