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林甫的闪光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李隆基居然想了很久。
李隆基之前委任宰相的时间都不超过三年,宰相专任太久,极易专权结党,李林甫现在已经为相有五年的时间,并不是李隆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是因为李隆基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刘羡之站立在殿中,其风度飘然,又怀经济之学,经纶之才,谦恭有礼,在朝中颇有人望,是和太宗时期的马周一样是从寒门学子中提拔上来的,在李隆基的眼中这正是优点,权贵官宦势力盘根错杂,往往一人荣华则一心结党,导致朝廷党政不断,李隆基之前也考虑过任宰相的人选,而今天,他看着站在大殿中央的刘羡之,心中似乎有了答案。
第二日是初五,例行上朝,群臣还是奏请一些朝政大事,只不过此次李隆基有意向刘羡之问起朝政要事,刘羡之回答地有条不紊,清晰中肯。
今日朝堂李隆基对刘羡之的一翻奏对,当然会令李林甫警觉,刘羡之自谦将功劳大部分归咎于李林甫的督办指导,如此一番恭维便将引起李林甫警觉化于无形,李隆基听刘羡之如此说,心中叹道,果然是一个聪明人,对自己提拔刘羡之也更加有了信心。
朝会之后,百官皆跟随李林甫身后,李林甫走下几级台阶之后,转过了身,百官皆停下来脚步,李林甫露出淡然的微笑,“各位大人为什么不走了?”
“右相大人先请。”
李林甫摆了摆手,“我与各位大人皆是同僚,都是为皇上办事,各位大人不必多礼,各位大人请便。”
为首的几个人面面相觑,恭恭敬敬地做了一个告退之礼,“右相大人,下官先行告退。”
身后品级较低的官员纷纷向李林甫行礼,然后缓步退下。
李林甫一直看着刘羡之,刘羡之知道李林甫今日要在百官面前故意拉近两人的关系,索性停下了脚步。
“右相大人。”刘羡之行了一礼道。
“不必多礼。”李林甫示意刘羡之和自己并肩而行,“刘大人的才学犹如山中清泉,刘大人终究会被陛下重用的。”
刘羡之垂目看着自己移动的脚步,“若没有右相的抬爱,当然不会有陛下的垂青。”
李林甫点了点头,“我先后三次想在陛下面前举荐大人,都被大人婉拒,我怎能不知刘大人的心性,陛下也是看到了刘大人秉公守正的心性啊,刘大人受陛下垂青,离这左相之位也不远了。”
刘羡之不疾不徐道:“右相,在下能有今天能够处于朝堂之列,也是因为右相的提携,无论品级高低,无论在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为天下百姓谋得福祉,便是大道。”此一番言语可谓是无懈可击。
李林甫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刘大人说得不错,陛下也是希望君臣同力,天下大治,愿你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
好一个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但是刘羡之表情依然淡然,“右相大人所言极是,在下定然与右相和衷共济。”
李林甫心中欣喜,因为在他的眼中,刘羡之只不过是从地方调任朝廷的官员,虽然其受到陛下垂青,但是其在朝中并无根基,更重要的是其靠张九龄举荐入官,并非科举一派,若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只能和自己保持“同僚”的关系。
如此一来,即使朝廷多出来一个左相,但是还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