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隐患

大唐在西域部署重兵便是随时做好与吐蕃开战的准备。

在九年前,李隆基就准备举国之力与吐蕃开战,当时被张九龄和一些朝臣劝阻,若两国开战,正中了红妆的计谋,吐蕃与大唐敌对是吐蕃国内主战派的掌握吐蕃军事,张九龄认为对吐蕃,在西域一战定胜负,因此李隆基加强西域的军事力量,随时准备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一场局部战争,以战止战。

李隆基命令兵部彻查此事,至今为止,朝廷对突然出现在城外的吐蕃军,依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对于楼兰破获兵变的消息,兵部尚书陈希烈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张修粉碎了蓝羽夺占楼兰的计划,忧虑的是他作为大唐的兵部尚书对楼兰城外突然出现的吐蕃骑兵毫不知情,他令兵部整理了西域的军事情报,除了发现吐蕃的强盗之外,并没有发现吐蕃军进入西域的任何线索。

陈希烈一向对李林甫唯唯诺诺,随着刘羡之在朝堂中崭露头角,因此陈希烈也开始逐渐转变自己的心绪,他决定将此事与刘羡之进行商议。

六部皆在尚书省,陈希烈拿着塘报亲自来到了刘羡之户部的府衙,刘羡之此刻正在批阅着文书,户部郎中走进刘羡之的屋内,禀告道:“大人,兵部尚书陈大人请见。”

刘羡之停下了手中的笔,“有请。”

关于此事刘羡之的心中早有预料,因此他此刻也早已经知道陈希烈的来意,他将狼毫放在了笔砚上,整理了一下书案上的文书。

此时陈希烈走进了屋中,刘羡之起身相迎,两人相互行了一礼,陈希烈的表情很客气,“刘大人,现在前来不耽误你的公务吧?”

“不碍事,都是一些部内的公务,陈大人请坐。”

两人坐到了旁边的红木椅上,户部郎中走进来,将盘中的茶水放至在小茶几上,待户部郎中走下去之后,陈希烈道:“不瞒刘大人,此次前来便是有一事想请教。”

刘羡之淡淡地笑了笑,“‘请教’二字万不敢当,陈大人请说,若是我能帮得上忙一定不会推却。”

在陈希烈的印象中刘羡之是一个公明廉洁不争不党之人,不像李林甫每谈一件事情便要算计人心,权衡利弊,因此他说出了心中所想,“这是兵部收集到的关于楼兰兵变的一些消息,刘大人请看。”

刘羡之心中确认了方才心中所想,接过了陈希烈递过来的塘报,看完之后,刘羡之合上塘报,放在了一边,“陈大人现在是什么想法?”

陈希烈道:“早在吐蕃强盗开始猖獗的时候,兵部便已经下令边庭各个都督府剿灭,但是吐蕃强盗行踪飘忽,屡剿不灭,此次楼兰兵变,虽然有惊无险,但是身为兵部尚书,对于潜入西域的吐蕃军毫不知情,我难辞其咎,刘大人有经纶之才,又深得陛下的信任,因此特来请教。”陈希烈言及至此,便是表达了在李林甫和刘羡之之间陈希烈选择信任刘羡之,便是不想因为楼兰兵变一事影响自己的前程,想尽力补救。

“那陈大人觉得突然出现在西域的吐蕃军是从哪里来的?”

“吐蕃军定是从吐谷浑的沙漠暗中进入了西域”

刘羡之心中了然,但是他的表情依旧平淡,“陈大人过奖,你我皆是同僚,同僚有难,我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陈大人,你现在心中是如何打算的?”

陈希烈叹了口气,“我准备据实向陛下禀告,关于潜入西域的吐蕃强盗,是我的疏忽,我会马上彻查,剿灭此患。”

刘羡之明白了陈希烈的意思,李隆基看到的是楼兰唐军破获楼兰兵变的奏报,而城外出现的数量不明吐蕃强盗并没有任何证据表示是吐蕃军正规军,而陈希烈会尽可能将此事大事化小,然后令边镇彻查,尽快剿灭吐蕃强盗,从而将自己承担的责任降低到最小,关于最真实的情况,朝廷依然蒙在鼓里,李刘羡之心中叹息一声,陈希烈将自己的私欲放在了第一位,将家国安全抛在一边。

“也就是说,陈大人会可以降低问题的严重性,然后令安西全力剿灭潜入西域的吐蕃军。”

陈希烈点了点头并没有反对。

“陈大人或许忽略一点,这是关乎到整个大唐安危的事情。为何西域的吐蕃强盗屡剿不灭,为何其能够聚在一起,形为足以攻城的战力,其中种种皆表明西域存在很多未知的变数,吐谷浑边境靠近西域、河西、陇右,只依靠西域的军力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恰恰相反,陈大人现在要做的是向陛下请罪,指出此事的严重性。”

陈希烈微微一怔,尽量掩饰着眼神中的羞愧之色,顿了顿,开口道:“请刘大人指点。”

“陛下最痛恨的就是臣子们骗他,陛下可以忍受臣下的错误,但是陛下绝对不能忍受臣下的欺骗。尤其是手中掌握天下兵马调度的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