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在龙椅上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对刘羡之所言越发的有了兴致,“道义二字抵得上万马千军,刘羡之,你继续言之。”
“陛下,大唐欢迎朋友,大食不一定是朋友,大食看到丝路繁荣,是大唐与诸国往来的要道,因此也想利用丝路便捷的交通促进自己的商贸,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条路是属于各国之间共有的路,大食若想强占,便是与各国为敌,若其维护丝路,便是西域诸国的朋友,也是大唐的朋友。”刘羡之的此番回答令三人心中一动,如此一来,不仅表明了大唐视天下为一家的外交政治立场,并且将各国的利益放在了大食共建丝路的提议之前,谁要是独占丝路,便在道义上处于被动地位。
以道义为先,便是外交最好的一种策略,李隆基对刘羡之之才也颇有耳闻,而今日刘羡之的才华在此次会议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着实让李隆基看重。
李亨总结道:“父皇,儿臣以为应该和户部的臣工商议将互市的地点和互市的具体条款。”
“你之前督运粮草,对户部比较熟悉,此事由有你和刘羡之商议具体细节。”
李亨行了一礼,“儿臣遵旨。”
李隆基点了点头,眼神中露出满意之色,“那就这么定了,李卿,大食使团一应住食定要妥善照料,不要失了我大国气度。”
“臣遵旨。”
李隆基调整了一下坐姿,发现已经议了很久,看见李亨和自己倚仗的四人都站在原地,于是道:“来人,赐坐。”
四人人连忙谢恩。
刘羡之知道李林甫是红妆的人,而李林甫则不然,此二人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不论是国政还是吏治方面皆是扶龙山庄和红妆之中最具才学的人,对于外患,两人能够一致对外是处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刘羡之辅佐大唐,希望天下安定,不要妄起战事使百姓蒙难,李林甫图谋不轨,他不希望大食的势力扩张至西域,影响红妆在西域的计划。
“嗯,这两件事情就如此决定。大唐乃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大唐欢迎朋友,共建繁荣,但也不怕敌人,对于那些想破坏繁荣安定的国家,那些想要挑起战争的国家,大唐和西域诸国一定会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
李隆基的言语中尽显皇者之气,众人皆异口同声道:“陛下英明。”
刘羡之作为朝廷新秀,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得到皇帝的信任,能够与太子和两位重臣在内殿议政,在朝堂之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并且为人处事一向恭谨谦和,很多朝臣对其也颇有好感。
对于李林甫而言,刘羡之和陈希烈一样都是聪明人,他们为了获得陛下的信任不会加入任何阵营,参与任何党争,他们只会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中立,李林甫知道刘羡之是个聪明人,存在利用的价值,何况刘羡之在进入京城之初便巧妙地表达了对寿王的倾向。
李亨的心中早已经下定决心,与刘羡之和张修一同铲除红妆,推行仁义,实现天下大治。
李亨在经过一些惨烈的事实之后,更加体会到了夺储的残酷,当他知道九年前刘羡之全家葬身大火,如今还能够匡扶大唐,心中更是感动,敌人越是强大,自己越需要隐忍自己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