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信息很专家

来自中科院数学所的汪教授说:“如果按照现有的技术,精细到原子级别的全息几乎不可能,即使精细到细胞级别,也需要占用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资源总和,需要用至少20年的时间,并产生海量的数据?”

任微青说:“对于一个人而言,他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生命体;这些细胞生命协同合作组合成为了一个人,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就离不开信息的参与。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从来不会停下来等着我们完成计算。”

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廖教授终于忍不住插话了:“看来,我们人类连自己是谁都没搞清。贡献者!您能详细点吗?”

裴胜利教授连忙附和说:“是啊!能和我们仔细说说吗?”他可不想错过任何细节。

一旁的胡作非也同样对任微青的话有了兴趣,眼中的轻视已经变成了赞许,这个年轻人的观点如同一阵新风,吹进了这个沉闷的学术圈,他也很想知道这些新颖观点的细节解释。

任微青接着说:“今天的工业技术前所未有的发达,人类本自信地认为:我足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所喜所恶,知道自己所知所想所欲。人们悉心照看自己的身体,对身体的留恋等同于对生命的所有留恋之必须,不容毫发的损伤,身体就是生命的全部。”

卢教授说:“我们都这么认为,这难道有错。”

任微青:“我们总是只相信‘眼见为实’的真相,我们总是怀疑那些不合理的事情。眼见的未必真,不合理的未必错。”

裴胜利:“嗯,这倒是。”

“我们的真相更多时候受到情绪的影响,是情绪让我们的生活有价值;这是由于一切关于价值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情绪需要。”

“……”

任微青:“我们在精神上需要解释“死亡”的含义,也需要解释“活着”的本质。如果解释很合理,人们通常认为有些虚无的东西与生命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那些值得‘追而求之’的‘真谛’。即使你不相信神,你也一定会承认有些强于一般人智慧的超智慧能力的存在,这些超智慧能力可以先知先觉,可以运筹帷幄。”

到底是智慧还是神?难道任微青在思考神学问题吗?这对胡作非院士来说有些吃力。

卢教授:“智慧,是一个哲学上的定义吧!?”

任微青:“智慧就是先知先觉的能力,而所有的客观认知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掌握。”

胡作非院士小心的回应:“请问贡献者,你认为智慧是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吗?虽然在哲学研究者看来,智慧被定义为主观的事物。”

任微青看出胡作非的疑惑,解释说:“信息是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一种与物质、能量并列的资源。这是在这段时间内我突然明白的,也是我目前对信息的理解。”

胡作非教授:“信息历来是一切研究的手段,而不是物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任微青:“以前,信息只是被用于表达物质与能量的客观世界;然而,信息本身也是一种不能故意忽视的客观存在。只因为用信息描述信息是十分困难,而信息又是一切存在唯一的表达方式;信息在现实中既有实在的‘存在感’却又难以捉摸。所以,经典物理一直忽视信息的本身也是一种基本资源,也是可以作为研究宇宙的对象。直到量子理论的出现,海森堡的测不全定律中让信息、物质、能量以相互矛盾的逻辑方式表达,这反而让信息与物质、能量三者之间实现了统一,在量子层的质能存在与信息不可分割。”

胡作非又问:“物理学研究目的是解析万物规律,那么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呢?”

任微青:“信息的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这也是智慧的终极意义。”

大家一阵沉默,由当初的不屑变为了谦虚,有谦虚转变为了敬仰。大家开始觉得听不太懂了。任微青知道,他需要给这些专家留些脸面,对于他们来说,脸面很重要。任微青想,楼下的这些人可能需要消化一下,这期间如果自己继续参与讨论,必然会让大家顾及颜面而不能畅所欲言;所以,回避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任微青说:“我看,今天就先到这里,你们内部相互交流一下。我们明天继续。”

说完后,任微青起身离开了这个讨论的房间,刚走到楼梯口的时候,他又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说:“只有信息能驾驭其余两种资源。”说完就上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