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虎符

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在将帅调兵谴将时,需要将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在华夏的历史博物馆中,就收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

这枚虎符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

在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

在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

据考证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被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

这枚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

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极为精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

而隋朝时改为麟符。

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

到了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后世就慢慢演变为铜牌为令符!

在华夏所现存的,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

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

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

“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

但如遇烽火等紧急情况,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

这是秦始皇统一华夏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

它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