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三十岁月沧海桑田

雨季樱花雨 欧阳叶秋 2552 字 2个月前

P消暑?70年代前,无论农村、城镇消暑方式均较原始,到树荫下、广场、屋顶、河边乘凉,用芭蕉扇、折叠扇解热,户外劳作则用草帽遮日。80年代,开始使用电风扇消暑,有台扇、落地扇、吊扇等。90年代后期,城镇多使用空调器消暑。新世纪后,不论城镇还是乡村,使用空调的家庭越来越多。

P照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分农村地区仍使用煤油灯、蜡烛照明,室外则用马灯、汽灯。80年代中后期,才使用电灯照明。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灯具,常用的有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霓虹灯等。从90年代开始,室内使用的灯具装饰性愈来愈强,制作工艺讲究。

黄河以北流行一种钢管焊接的载重自行车,可载物200余斤,俗称“铁驴”。远途则乘汽车。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柏油路四通八达,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各种类型汽车遍及城乡。尤其公共交通汽车发展迅速,基本达到“村村通”;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城镇大街小巷。

90年代后期,城镇老年人处于健身需要,外出购物时兴骑脚踏三轮车。新世纪后,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各式轿车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庭,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电动自行车也成了百姓代步的工具。

旧时人们不愿外出、出行择日的陋习,进入80年代逐步革除,根据需要可随时出行。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大批青壮年远离家乡到城市打工,一般农闲时走,农忙时归,被称为“候鸟”。

还有一批长期奔波在外的经商者。

旧时出行讲究“出门饺子进门面”,逐步改为以酒饯行、洗尘。新世纪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被称作“农民工”。

80年代初期,通讯方式比较单一,人们联系主要靠逢年过节相互走动,了解信息通过口耳相传,远方亲友靠书信传递信息,有紧急情况拍发电报。

电话只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间使用。

80年代后期,程控电话发展迅速,除家庭电话、公用电话,还有移动电话,互通信息十分便利。

亲友间足不出户即可互致问候,“电话拜年成为时尚。9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人们坐在家中,尽知天下大事,电子邮件成为更快捷的通讯方式。传统的通讯方式书信、电报等受到冷落。“短信拜年”成为时尚、流行的拜年方式。手机也极大普及。“3G”时代的到来,更使得手机上网成了青年人的选择。

80年代初期,主要娱乐形式有棋类、扑克,听故事、曲艺段子,偶尔看电影和文艺表演。传统民间艺术恢复演出。

一般冬闲时节排练,春节、元宵节间演出。演唱的剧种有吕剧、京剧、河北梆子等。民间舞蹈有秧歌、舞龙、高跷、芯子、旱船等。

居民尤其喜好评书、大鼓书等曲艺段子,惠民县胡集书会在80年代达到极盛时期。进入90年代,文化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开辟了许多娱乐场所,如舞厅、卡拉OK歌厅、健身房、网吧等。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文化风靡千家万户,传统的民间艺术一度受到冷落,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也在滋生蔓延。

90年代后期,文化建设受到政府重视,以城镇的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组织健康有益的文艺演出和各种健身活动。民间艺术活动又在各地兴起。新世纪后,城市的各类文化健身广场、健身房、茶艺吧、KTV也逐渐多了起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民间艺术活动也是雨后春笋。

身为80后的我,有理由对于这80后,岁月的变迁,来历,追根溯源,寻找记忆的根源,不是我老了,而是时代变化的太快,我深怕最后,一觉醒来,世界的样子全改变了,找不到自己的根,80后的根,最后成为了海上浮萍,随波逐流。亦或者没有了记忆,成为一只甲虫。在一座座城市之间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