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不知好歹的玩意!山猪吃不了细糠。”
他们是新政府最忠诚的支持者。
登基大典准备妥当,现在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由头。
为此,许宫安排好一切。
四月底,沉寂多日的周茂上殿,跪地双手奉上传国玉玺。
“民心所向,请您早登大宝,一统江山。”
这句民心所向并非夸张。
大量百姓在久久等不到登基典礼后,害怕这位难得在意底层苦难的皇帝中途夭折。
由各地乡长领头,集结共一百二七个乡镇,近七十万人的万民书。
面对人数如此巨大的万民书,朝野为之震荡、四方为之叹服。
在这份长达几百米的万民书上,写着百姓们朴素的请愿,由于大多数百姓不会写字,签下的名讳大多数是鲜红的手指印。
任何有良心之人看到这份万民书都会为此落泪。
新政府更是将其妥帖保存,成为流传代代的宝物。
所以,杨知月便史无前例以“民心所向、万民所请”的原因登基。
敲定祭天之法后,接下来是太庙。
这是个想当敏感的话题。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之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陵寝。”
这句话规定,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士人庶民,可以祭祀的范围。
其中对皇室最重要的便是,天子宗庙可祭祀的七位先人。
其中六位乃是祖先,一位是建立基业的太祖,即杨知月自身。
问题在于,杨知月的亲生父亲杨仆,他还活着,并且位居三公。
这就很尴尬了,太庙里要不要祭祀杨仆?杨氏的先祖要不要跟着放进去?
倒是没人傻到提出放盛家的先祖,这等看不清场合之人早被排挤出朝堂。
面对漫长尴尬,杨仆反应很妙。
他言辞坚决地拒绝,并以“大明大义”为由头,说服其他人同意在他时候也不将他放入太庙。
杨氏的一切从杨知月这代才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