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浩浩荡荡的汉军逐步开入,这聚集了近百万大军的旷世之战,也终将在这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打响。
相较于魏吴国联军整整数日的战术展开,汉军的展开着实要快上不少。
三路大军的主将率先开入战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已经在开拔之时就编好了序号的部队,紧随其后投入战场,很快就能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随着一个个小型方阵展开完毕,整个汉军阵型也是展开在了魏、吴联军的面前。
应该说,汉军中规中矩的排兵布阵并没有出乎曹爽和陆逊的意料,但是汉军在第一线摆出的兵力数量,却着实有些惊讶到了两人,
在两人所得到的情报之中,汉军的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上下,即便加上沿途的部队,其至多也不过就是三十二三万才对。
而如今,看那一个个的万人方阵,两人很轻易便能算明白:汉军竟是在一线就布置下了近二十万大军。
这样前重后轻的布阵倒也不是说不可以,但在这么大规模的战斗中,却是很少见的。
原因很简单,参战的兵力越多,战斗的规模越大,便越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而越是长时间的战斗,就越考验一支军队的耐受力和持久性,这也就需要更多的后备力量;
同时,因为战场的广阔,不确定性也将呈几何数字增长,自然也需要更多的补充力量。
因此,往往越是重大的战斗,其后续的预备队也就会越多。
像如今这般大型的战斗,将整体兵力的一半投入一线,基本已是极限了。
就像是曹爽和陆逊自己,就只将一半不到的兵力投入到了一线。
而若是按照三十万大军去计算,汉军竟是将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到了一线战场。
汉军这么做,原因无非是两种,一便是极度的自信,二则是汉军的总兵力不止三十二三万。
不管是曹爽亦或是陆逊,当然希望汉军是第一种情况,但同时,两人也都清楚,对面一生谨慎的诸葛孔明,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盲目的自信。
换言之,两人几乎已经确定,汉军的兵力恐怕远不止其所形容的三十万大军。
不由得,一股不祥的预感也是涌上心头。
不过,两人的心底依旧保留着一丝丝的希望。
这还真不是两人对汉军的数量存在什么侥幸心理,而是两人心中暗暗告诉着自己:即便是汉军也有近四十万大军,他们也还能打!
应该说,两人的想法倒也不算是凭空想象。
虽然不知道汉军从哪里凭空变出的数万大军,但两人能够确定,这数万的汉军势必都是新兵,甚至应该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存在。
这样的一支队伍,其战力如何,也是可想而知。
不用说魏军的部队,恐怕连吴军的部队也有所不如,而这也是两人的底气所在。
当然了,之所以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继续硬抗,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两军已经完成展开,马上就要徐徐而进,试探进攻了,这时候联军若是收缩、甚至是撤离,那无疑是在该汉军不战而胜的机会。
因此,不论如何,两人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当然,两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干等着。在看清了汉军的布阵之后,曹爽与陆逊也是不约而同地向前线增加了部分的兵力,并调整了部分的布局,以应对汉军的部署。
同时,两人也是互派了传令兵,对此情况进行通报。
应该说,但看这一点,魏、吴的联军倒也还真有几分样子。
随着魏军的调整,汉军这边也终于是列阵完毕。
紧接着,没有给对手更多打探的时间,汉军中军一阵呜咽的号角声随即响起,作为中路主将的魏延,当即便是高高举起手中长刀,厉声地呐喊道:“攻!”
“咚、咚咚、咚咚咚......”
擂鼓声随即响彻在了河洛战场之上!
几乎位于全军最前方的王平,当即也是举起了手中长刀,向着远处的魏军大喊道:“儿郎们,跟我上!”
话音落下,踏着整齐的鼓点,宽达数里的正面战场随即响起一阵阵整齐的脚步声。
“攻!”适时地,左右两翼的主将吴班与郭淮也是随即下达了出战的命令。
随之,整个汉军阵线呈现出中间突出两翼稍稍后移的箭矢阵型,便向着魏军的阵线浩荡而去。
“攻!”
几乎就在汉军的号角声响起的一刹那,魏、吴联军中负责左翼的夏侯霸、负责中军的曹爽以及负责右翼的陆逊也是齐齐地向己方的阵线下达了将令。
紧接着,联军的号角声也冉冉升起,密集的鼓点声中,二十余万联军也是浩浩荡荡地开入战场。
苍茫的大地之上,两条长长粗粗的黑线终于碰撞在了一起,却是碰撞出殷红而鲜艳的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