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扬州撤回之后,大军立即便乘水路南下,经庐江郡、蕲春郡绕至江夏郡(南部),转而沿河向西北进发,从而先行占据魏国所长江夏郡之郡治安陆,将整个江夏郡吃下。
随后,再行沿河北上,从随县进入南阳郡,转为陆路,向新野进发。
显然,陆逊也是秉持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信念,将整个行军的路线分成了两个阶段,而不是直插此次的目的地南阳新野。
毕竟,在陆逊的想法中,只有吃到了自己肚子里的,那才能算是自己的。
这倒也不能怪他,毕竟,作为东吴大将,他们所最擅长的,就是毁约背刺。
自己擅长,自然也最怕别人也这么对待自己。
因此,先吃掉江夏,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只是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将要拉长整个驰援的时间。
虽然在第一阶段,吴军几乎都是乘船而进,可以大大滴缩短行军时间,但先南后北的绕行,耽搁时间也是必然的。
当然,陆逊也不是那种不管队友死活之人。
更别说,此刻的曹魏失败了,对东吴也没有任何好处。
之所以陆逊敢于下达这样的命令,实际上也是陆逊计算过的。
按照汉军的速度,想要绕行颍川,侧击荆州,没有那么轻易。
只要驻守樊城的魏军部队能够及时撤退到新野,等到他的来援就不成问题。而在吴、魏达成协议的同时,樊城的部队实际上已经开始撤往了新野。
这样一来,还可以让驻守新野的魏军先给自己挡一刀,何乐而不为呢!
应该说,陆逊也是将敌我双方都算到了骨子里去了。
而这样有利于吴军的行军路线,自然也是得到了孙权的鼎力支持。
于是,在孙权的支持下,十万吴军也是不疾不徐地奔赴着荆州战场。
不用问,吴军的动向也是很快被汉军的细作们所察知。
很快,两封同样的情报也是被送到了正在行军途中的马谡和正准备北上的魏延手中。
说实话,十万吴军的突然入场,还是从荆州入场,这着实是令马谡有些措手不及。
倒不是马谡怕了吴军的入场,事实上,对于吴、魏的媾和,马谡早有预料。
不过,按照马谡的设想,两军应该是纠结到一起之后,再行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自己压来。
唯有如此,才有战胜自己的可能。
战胜的方式也很简单,一面以坚城拖延住自己的主力,一面以其主力进攻自己的荆州军团,从而通过各个击破的方法,达到最终的战胜自己的目的。
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马谡才会想要尽可能地先行与荆州军团完成汇合。
为的就是避免被对手的联军给各个击破了。
可没想到,吴军居然会单独前来——孙权这老小子就不怕自己先把他的十万大军给吃掉了吗!
很显然,马谡对吴军的行动发生了误判。
而这也导致现在的汉军,实际上甚至要比魏、吴联军更加地分散。
驻守上党所部,并州的郭淮军团、河内河东的姜维军团、洛阳地区的赵云军团,再加上马谡自己所率领的主力,还有魏延的荆州军团......
本就不算多的兵力,竟是被马谡拆分成了六份之多,其中兵力最多的也才堪堪七万人而已,最少的军团甚至只有区区五千人。
这些,本该是在魏、吴组成联军的过程中慢慢完成收拢的。
只可惜,吴军的突然到来,却是打破了马谡的计划。
当然了,这也并不意味着马谡就完全失败了。
在未来的荆州战场之上,马谡所拥有的兵力依旧有十二万之多(自己七万,魏延五万),而对手魏、吴两军加起来也不过是十三万而已。
以十二万对阵十三万,并不是没得打,甚至,若是真的拉出来硬碰硬,汉军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毕竟,联军的战力损耗也是很明显的。
可问题是,对手根本不会跟自己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