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战斗还在继续着

这也仅仅是站在经济的角度上来说罢了。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能够兵不血刃地拿下河内郡,简直不要太赚。

当年的秦国就是在打通河内与上党之后,才彻底地掌握了东出的通道,从而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本格局。

重走老祖宗的路,此刻的汉军,在同样拿下了河内与上党之后,也算是彻底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可谓进退自如。

退,自不必说,只要守住沁水一线,魏军几乎无法对汉军产生威胁。

进,汉军可以四面出击:向北可进逼冀州,威胁魏国的老巢;向东可以继续攻略兖州,威胁青、徐,进而将魏国与吴国彻底隔离开;向南则可进攻洛阳,并打通与荆州之联络。

当然了,这看似诸多的选择之中,最适合现在的汉军的,无疑还是南下。

向北攻冀州,无异于彻底的决战,这对于稳住就能赢的汉军而言,显然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向东进攻兖州,进逼青、徐,且不说这么长的战线对于汉军后勤补给的压力有多大,就算是勉强让汉军给攻下来了,说好听点叫做切割开了魏、吴,实际上,却是汉军将要面对来自魏、吴的南北对攻。

堪称,下下之策。

最后,自然就只剩下了向南这一条路。

因为河内在汉军自己的手中,因此,魏军想要从北面驰援司州(也就是洛阳地区),就必须绕一个大弯。

费时费力不说,其粮道,还极容易被汉军所袭击。

而从南面,魏军只有荆州的数万部队可以进行调动。

可他们一动,势必也就将解放驻扎在襄阳区域的魏延大军。

到时候,丢的,可就不仅仅是一个洛阳了,连带着南阳以及颍川等一大片的区域都将被汉军所占领。

因此,毫不客气地说,洛阳地区的魏军,几乎就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基于以上的分析,马谡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率军席卷了河内之地后,依旧没有下令休整,反而是率军继续向洛阳地区进发。

与此同时,马谡也是下令,襄阳的魏延所部,开始向樊城进军,准备会同主力拿下南阳郡。

显然,对于马谡而言,这一战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下洛阳,打通南阳,从而与荆州军团成功会师,并从南北向,拉平战线。

应该说,马谡的这一设想,也是基于汉军战力而设定的合情合理的目标。

虽说大军离开关中已经有了数月的时间,但真正的鏖战实际上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再加上在河内之地的休整,此时的汉军还是有着充分的战斗力的。

因此,倒也不必太过担心疲劳作战什么的。

当然,就此休战,就地消化掉被俘的魏军,显然也是一种方案。

只是随着魏、吴再度谈判寻求联盟的消息传来,马谡也是果断放弃了休战的念头。

原因倒也简单:不趁吴、魏两国还未彻底联合之前,把战线拉平,日后再想拉平,只会更加困难。

毕竟,若等魏军有了吴军的水军的支持之后,南阳、江夏一带,汉军的仗可就难打了。

最简单扥方案,魏军甚至可以将南阳和江夏直接放给东吴防守,从而将自己的兵马集中到洛阳。

这样一来,东吴凭借着出色的水军,大可以利用荆州的水网与汉军周旋,而魏军也能集中为数不多的兵马,固守城池。

这样一来,战斗势必被魏、吴给拖成了持久战,战损也势必成倍地被提高。

虽然马谡和他的汉军对持久战并不畏惧,但若是能缩短时间,能减少损失,马谡又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若是汉军的细作们,能够再细一些,探听到魏国与吴国针对扬州归属问题的扯皮,或许马谡就不会做出这样的决断了。

毕竟,如此离心离德的两军,也实在不值得马谡做出这么多的安排。

当然了,从求稳的角度来看,即便是知道了魏、吴谈判的细节,马谡尽快拿下洛阳的决断也是没有错的。

为此,马谡也是号召全体将士,发挥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再接再厉,拿下洛阳。

应该说,对于洛阳这样一座重镇,将士们的心中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