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诸葛恪敢于反对陆逊的底气所在。
当然了,诸葛恪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相反,在进攻合肥的过程中,诸葛恪一直扮演好了副将的角色。
不仅自己对于陆逊的命令会坚决的执行,甚至当手下将领有什么意见之时,他还会主动地为陆逊说话。
而诸葛恪所反对的,也不是陆逊的全部命令。
对于暂时停火,诸葛恪是认同的,毕竟,他也不是傻子,自然也知道,吴、魏合流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不过,对于后撤,诸葛恪却是竭力反对。
原因倒也很简单,诸葛恪想要趁此机会为孙权拿下合肥之地,兵不血刃地拿下此地。
之所以诸葛恪能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诸葛恪除了与陆逊一样,看到联魏抵汉的必要性之外,还看到:了魏军对于联吴的迫切程度是要远远要高于吴国联魏的迫切程度。
无他,吴国与汉军接壤的地方,无非就是交州和江夏。
交州路远,又是一毛不拔之地,汉军在一统中原之前根本不会考虑劳师远征;
而江夏郡,水网密集,吴军又以水战闻名,汉军得有多眼瞎才会选择进攻江夏?
相反,魏国就不一样了,不管只是隔了一道黄土高原的冀州,还是富甲天下的司州,都可以成为,也必须成为汉军下一个目标。
既然知道汉军即将对魏国其他的地盘进行动手,即便是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吴军的协助是必然之事,魏国也该给出相应的好处才是。
诸葛恪的话也说得很明白:“三国之中,我东吴最弱。今日帮弱汉而攻魏,明日又为弱魏而攻汉。胜,不见国土之扩、百姓之增;败,则有丧师辱权之困,更兼失地失民之困。此为他国火中取栗耳,如此以往,东吴只是坐稳了末流之位。
既如此,又何必费尽心力而为他国战哉?
相反,若今日助魏,不论胜败,可得扬州之地;明日助汉,不论成否,皆可有荆州之地;则愈战而我东吴越壮。此方为我东吴蒸蒸日上之机也。”
应该说,诸葛恪的话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背刺关羽之时得到一些地盘和百姓之外,几乎就再没有得到过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甚至就连那背刺而得来的地盘和人口,随着一次次的战斗,也是重新归了蜀汉,突出的就是一个得不偿失。
因此,诸葛恪提出这样的话语,倒是说到了一大群吴军将领们的心坎里去了。
但实际上,这看似有理的话语,在实操之中,除非是需要帮助的一方真的被逼到了绝路,否则根本不会答应。
而也因为这样的威胁,在需要帮助的一方缓过来之后,甚至都不会去找那对手的茬,反而会来找这个威胁自己的人的麻烦。
毕竟,除了背刺之外,人们最讨厌的就是威胁了。
可偏偏,此刻的魏军无形中,还真是到了那走投无路的一步。
因此,诸葛恪所提出的条件,魏军还真有些走投无路的味道。换言之,魏国还真有可能将这扬州之地割让给吴国。
可问题是,胁迫到底是胁迫,这样的胁迫之举,无疑是主动让联盟存在裂纹和缝隙。
这对于接下来的战事,几乎是可以要命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古代各国联盟之前,都会互换质子,以获取对方的信任。
现在虽然没有质子那一套了,但为了表现出各自侧诚意,往往双方也会你来我往地送些好处或是把柄。
甚至为了能打赢蜀汉,拿回并州、上党等地,这半个扬州,曹魏也不是就送不得。
不过,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可以送,但你不能伸手要。
要了,那就是在砸场子,就是在胁迫。
也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陆逊这才想要将兵马撤回江东。
这样一来,陆逊也便算是给了魏军一个面子,出于礼貌也好,魏国在谈判之中,势必要有所保留和让步。
哪怕最终并不能得到扬州,也至少会有不少的地盘收入,这便是所谓的“礼尚往来”。
只能说,相较于陆逊的百转千回,诸葛恪的直来直去就显得真心有些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