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界休与华阴之间,丝毫没有魏军的动作。
而在长平关和高都城方向,却是轻易便发现了大量魏军的踪迹,显然,这两伙魏军也并没有想要隐瞒的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细作打探之下,竟然发现,驻守在长平关(百里石长城防线)的,居然是魏军大将张郃。
得到了这个消息的细作,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儿,要知道,张郃可是妥妥的三朝元老,其能力也是有目共睹。
这样一位既有能力更有威望的大将,被放在了偏离主战场百里的偏关之上,傻子也知道不对啊!
当即,汉军的细作也是根本不敢怠慢,立即便是安排了全部的人手,又把整个百里石长城给刺探了个遍。
可惜驻守此处的是张郃,虽处偏地,却依旧治军严谨。
汉军的细作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更是付出了绝大的代价,却也依旧没能拿到百里石长城的布防情况。
当然了,简单的参数,比如百里石长城的诸军兵力总数,倒是在汉军细作不辞劳苦的一个个营帐地细数之下得到了确切的数字。
眼见着继续刺探也难以找到更多讯息,汉军细作也是立即将情况向后方大军汇报。
虽然汉军细作没能打探出更多的讯息,但消息传回大军,马谡却是立即明白,张郃在此处,最大的目的便是为了魏军后路的安全。
当然了,要说司马懿这样的安排全然是为了后路的安全,这显然是不对的。
毕竟,这样的位置,放上一员偏将,已经足足够够的了,司马懿手底下可不是没有将军的。
可偏偏,司马懿却是将大军的副将给安排在了百里石长城一线,这里头要是没有些龃龉,那肯定是不对的。
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我们当然知道,这应该是之前不久张郃给司马懿呈上的军报惹的祸。
可惜,马谡显然并没法知道其中的细节。
不过,这也没有关系,甚至马谡对于司马懿这样明显疏远张郃的安排也是见怪不怪。
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司马懿可是直接把张郃坑死在了木门道,如今只是将张郃调离,这已经算是司马懿手下留情了。
几乎与此同时,高都城的汉军细作们也是不负所望地将城内的驻兵情况查探清楚。
倒是秘密潜入丹水西岸的汉军斥候和细作们有些无奈了。
没办法,魏军根本没有在西岸留下什么兵马,自然,汉军的细作们也是什么都发现不了。
随着另外两处的讯息连续到来,马谡终于是对整个战场有了整体的把握,而马谡也不得不感叹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有北面长平关与南面高都城在,丹水东岸的魏军便远称不上是背水一战。
一旦真的战事不利,不管是向北还是向南,司马懿都能轻易地将部队带出去。
最妙的是,这样的布置,定然只有少数的几名魏军高层知道。
换言之,绝大多数的魏军将士都被蒙在鼓里,都会以为自家的主将是要破釜沉舟地与汉军决战在丹水东岸。
如此,势必能激发出将士们的士气与决心。
怎么说呢?像极了老板的PUA有木有。
当着你的面,老板会告诉你:这件事很重要,要是没能在今晚加班完成,明天公司就倒闭了。
而转过了头,老板就带去自己嗨去了,只留你一个人在工位上喝着咖啡,熬着夜,为公司拼搏着。
但你别说,咱们这些牛马们,还真就信这一套,甚至还会自我PUA:这是老板重视自己。
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已经道尽了这千年文明。
不过,也正因为看清楚了魏军的布置,此刻的马谡倒是放下了心。
只要司马老贼不耍阴招,马谡就有信心打败司马老贼。
虽然在南北两道门户并不掌握的情况下,全歼魏军几无可能,但至少也要让司马老贼脱层皮。
什么?既然知道了魏军的门户所在,为何不分兵取之?
很简单的道理,马谡的兵不够用。
光是长平关一线,魏军就聚集了两万大军,汉军要多少兵马才能拿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