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不安分的东吴军

首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势必会占据宝贵的运输通道,迟滞粮秣的送达是肯定的了,若是形成流民占山为王,那对于两军的粮道而言,简直是噩梦般的存在。

其次,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失,即便最终胜利了,获胜方想要恢复元气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好在的是,汉军负责粮道的费祎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问题的苗头,随即也是当机立断,对百姓开仓放粮,从而稳住人心。

随着一批批粮食的输入与发放,河东、平阳两个被汉军占领的郡县却是最先稳定了下来。

至于河内、太原、广平几个郡县,倒也很快安顿了下来。

无他,大魏皇帝曹叡,亲自来到了洛阳,统一指挥此次对汉的决战。

应该说,古代的百姓们对于皇帝还是有着朴素的情感的。

当然,这或许也跟皇帝的到来后,当地的官吏不得不有所作为有关。

不管怎样,随着汉魏双方的大量人员、资源的投入,整个战场总算是重新稳定了下来。

很明显,汉、魏两国已经拿出他们所能拿出的全部力量,所有人,包括在函谷的丞相以及在洛阳的曹叡,都在屏气凝神地等待着长平古战场的决战。

也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一直被汉、魏所忽略的吴国却是终于开始搞事情了。

数以万计的吴军乘着战船几乎将整个长江江面堵塞住。

宛如游龙一般的船阵浩浩荡荡地向着襄阳的方向开进,似乎要将那襄阳城一口吞下。

一时间,襄阳城也是战云密布了起来。

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身为荆州都督的魏延,却是丝毫没有想要向朝廷汇报吴军到来的意思。

用魏延的话来说:“这区区东吴鼠辈,何劳丞相挂碍,我军四万之众,还守不住一座襄阳城么!”

当即,在魏延的指挥下,襄阳城也是全面地进入了战备阶段。

可令人意外的事情,随即再度发生,弃船上岸的吴军在襄阳城外十余日处建立好了营地之后,便再没有了动作。

唯一的动静,便只有早间与傍晚的呜咽的号角声。

对此,魏延倒也算能够理解。

毕竟,就以吴军这点子战力,想要攻破襄阳,无异于痴人说梦。

唯一有希望的办法,便是与魏军合击襄阳。

可是,仅仅一江之隔的樊城之中的魏军,哪里有一丝一毫想要出兵进攻襄阳的想法。

这样的情况下,吴军再强攻襄阳,那才是奇了怪了。

应该说,这次的吴军能够如此快速地出兵,牵制襄阳城内汉军的部队,就已经做到了一个盟友的全部义务。

甚至,不仅仅是汉军的将领们,就连魏军都有些意外和感叹着吴军行动之迅速。

只是,不知为何,看着斥候传回来的吴军的讯息,魏延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的。

或许是这些年汉军吃吴军的亏吃得太多了的缘故吧,尽管吴军只是单纯地屯驻在侧,魏延便总觉得他们有什么阴谋。

可惜,处于守势的魏延也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只能严告襄阳城和江陵城内的汉军始终保持警惕,以应对任何的突发情况。

你别说,魏延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虽然空气中连一点阴谋的气味都没有,却还是被他猜到了吴军的想法。

是的,习惯了背刺以获取超卓报酬的东吴,怎么可能安安稳稳地做好一个盟友,换取那毫无意义的友谊。

更别说,无论是孙权还是陆逊,此刻都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自身的情况——再没有决定性的胜利,东吴就真的彻底告别了争霸之事了。

不过,魏延猜错的是:此番东吴的阴谋却不是针对的汉军,而是魏国。

没办法,面对汉军在荆州的严阵以待,尤其在知道守卫襄阳的将领变成了魏延之后,东吴实在是不敢轻易再行攻打襄阳之策。

没办法,仅剩的本钱,东吴必须最大化地利用,并尽可能地形成滚雪球的效应。

而既然不可襄阳战,自然而然地,东吴也是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