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丞相也是大笑了起来。
笑声中,丞相却是忽然又严肃了起来,问道:“如此,公琰可愿否?”
闻言,蒋琬当即也是神色一凛,随即便站起了身,双手抱拳,道:“为大汉万年之计,虽粉身碎骨又有何憾!能为一鹬鸟,亦属荣幸,故所愿也,不敢请耳!”
“好!”丞相当即也是抚掌而赞。
看着下首的马谡与蒋琬,丞相的心中也是无限感叹:能有如此忠贞臣子,何愁大汉之不兴。
随即,在丞相的幕后指挥下,大汉的第一次科举,也是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起来。
果然,因为没有丞相的亲自参与,倒是让科举在门阀世家的眼中很是少了几分威胁。
哪怕是蒋琬带着一众的汉军士卒在偌大的考馆之中忙里忙外,却也依旧没能引起门阀世家们的足够重视。
甚至,对于蒋琬提出的安排饱学之士作为考官的请求,一众门阀世家们也是欣然答应。
毕竟,没有必要因为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而驳了丞相府长史的面子。
殊不知,他们今日所浇灌的不是一株低矮的灌木,而是能够擎天的乔木。
若是知道他们今日一时的放纵,却是诞生了埋葬他们的士子阶层,或许这下门阀世家们一个个都会把肠子悔青吧。
当然,这些都与马谡和蒋琬无关。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经过了近一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准备,科举的一切事宜,也终于在秋收之后宣告完结。
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科举的名字终于被马谡在朝堂中提上日程。
令马谡等人兴奋异常的是,几乎毫不费力地,科举之事便在朝议之上顺利通过。
这顺利得,简直让马谡都感觉不可思议。
显然,直至此时,门阀世家们还是没有明白,马谡和蒋琬这两个当朝的红人,究竟在忙着一件怎样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这其中除了马谡与蒋琬被动的低调之外,丞相也是主动抛出了诱饵吸引着门阀世家的注意力。
这个诱饵,正是扩军事宜。
经过数次的作战,汉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说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在最近的一次作战中,若不是汉军兵力不足,是根本不需要结束战斗的。
而随着大汉近一年来的休养生息,尤其是又一次的丰收之后,大汉已经具备了扩军的基本条件。
自然而然地,丞相也是将扩军之事提上了日程。
既然要扩,扩多少、怎么扩、兵源如何、选将如何,自然都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如今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稳定,但很显然,军权依旧是国家重中之重。
想都不用想,一众的门阀世家们对此也是志在必得。
因此,随着丞相将扩军事宜给抛出,一众的世家门阀们都如同闻到了腥味的鲨鱼,疯狂地就想要在这份大餐中分上一杯羹。
好巧不巧的是,马谡也好、蒋琬或是费祎也罢,这几个负责科举的最主要人员,还真就不必参与分这一杯羹。
蒋琬和费祎自不必多说,他们本就是文官,在如今将星闪耀的时候,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去带兵,自然想争也争不了。
至于马谡,几乎已经坐稳了军中第二人的位置,其地位太高,根本不需要去争。
而其麾下的关兴、张苞、马青、赵统、魏昌等人,那都是妥妥的二代将星,也根本不需要去争。
至于郭淮、姜维等降将派,虽然基本已经在汉军之中坐稳了相应位置,却也还不到能够在新军之中分一杯羹的地步。
至于剩下的荆州派和元从派系的人,自然会有魏延等人带着去争。
如此一来,马谡可不就空出来了吗!
当然,更重要的是,丞相虽说是要扩军,汉军也的确需要扩军,却并不是世家们心中所想象的那种大规模扩军。
道理很简单:
其一,国际局势方面,汉军的扩军并不十分急迫;
吴国已经彻底被压制在东南一隅,而魏国也才拿下了辽东之地,势必要大举编练骑兵,至少三两年之内,不会南犯。
如此,大汉的扩军自然可以徐徐图之;
其二,大汉内部的情况,也要求扩军不能一蹴而就。
虽然仰赖于天,大汉又迎来了一个丰年,这是扩军的基础,却不是急速扩军的基础。
要知道,关中区域包括荆州区域都才刚刚接手,并没有展现出他们应有的“战争潜力”。
现在就将兵力一次性扩充到位,无疑会减少开发关中和荆州的青壮数量,这其实是对大汉的发展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