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襄平城陷若地狱

就在魏军三面合围辽东军的同时,一支魏军骑兵已经冲破辽东军阵线,向着逃跑中的公孙渊便追了上去。

而带领着这支骑兵的,正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

是的,在确定了战场的胜利之后,司马懿再度给自己的儿子铺好了路,一如当年他为司马师铺路一般。

拿下逃跑的公孙渊,这可不仅仅是一份简单擒敌首领的功劳而已,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张进入虎豹骑的入场券。

身为军方高层的司马懿很清楚,日后的魏军将要大力发展骑兵,以期在野战之中建立对汉朝的优势。事实上,征辽东,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取得这里的战马。

而只要有了这次追击公孙渊的功劳在,日后,司马懿就能堂而皇之地将司马昭塞入骑兵的序列之中,甚至还能因此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

毕竟,新一代的将领之中,能有战功的已经屈指可数,能以骑兵追击索拿敌方大将的青年将领,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不得不说,司马懿的布局从来都是如此的老辣而富有远见。

很快,群龙无首的辽东军便被魏军全部包围。

在司马懿的一声“降者不杀”的命令中,辽东军也是很快便放下了武器。

随即,司马懿也不待司马昭归来,便是领着大军继续向襄平城推进。

不过大半日的时间,司马懿也是押送着数万辽东军来到了襄平城下。

面对着这座并不算雄伟的城池,司马懿直接便是发起了进攻,丝毫没有劝降的意思。

应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司马懿是有些轻敌的。

毕竟城池再小,它也是城池,更别说城内还有三千的辽东军驻守。

哪怕魏军兵锋正盛,不付出个几百上千人的代价也休想攻入城内。

当然,几百上千人的代价对于手握五万大军的司马懿而言,几乎是九牛一毛而已。

只是,司马昭已经出击捉拿公孙渊了,至少有七成的把握是能拿下的,只要将公孙渊押回来,这小小的襄平城岂有不降之理。

甚至,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公孙渊没能索拿回来,这不还有数万的降兵吗?

已经迫降了数万辽东军的司马懿,完全可以派遣几名辽东军的高级将领们回返襄平城劝说其投降的。

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际上并不困难。

可是,司马懿却是根本没有想过这件事,那迫不及待发动进攻的模样,简直就是在害怕襄平城直接投降了似的。

你还真别说,城内的辽东军还真就在酝酿着投降的问题,而司马懿还真就不想要他们投降。

原因很简单,之前劝降是因为数万精壮还有着一定的作用,如今不劝降,是因为襄平城内的三千辽东军对司马懿来说毫无意义,反而是襄平城对司马懿意义重大。

无他,只是在战前,襄平城便已经被司马懿给许诺了出去。

若是接受投降,司马懿的麾下还怎么大取三日?

要么,司马懿失信于将士们;要么,司马懿就得失信于百姓们。

现在的司马懿可还远没有到可以无视洛水之誓的地步,而且,毁约对司马懿而言,也没有任何的好处和必要。

因此,与其将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不如干脆些,不让他们投降,直接打下来算了。

毕竟,这又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想的那般,虽然没有更多的攻城器械,但仅凭着云梯和箭塔,魏军便足以压制城内的辽东军。

没办法,此刻的魏军虽然经历过诸多的失败,但在与汉、吴两郡的交战之中,其战力却是在稳步的提升。

面对着群龙无首,甚至隐隐想要偷袭的辽东军,自然是手到擒来。

不到半个多时辰,襄平城便在魏军的四面围攻之中,宣告被破。

无数的魏军随即疯狂地冲入了襄平城内,随即便是挨家挨户地开启了“索取”之旅。

阵阵哀嚎瞬间充斥在襄平城的每个角落。

无数的宅门被魏卒一脚踹开,端着长矛的士卒很快冲入院内,轻易便将所有人控制了起来。

紧接着,一行魏军便是快速来到房内、院内搜刮了起来。

翻箱倒柜之间,一件件破旧的衣物被抛撒一地,钱币与首饰则被揣入了怀中。

略略有些可惜的是,辽东本就贫瘠,百姓的生活自然也是十分困苦,即便是襄平城中,百姓家中也无有多少余粮,就更别说值钱之物了。

因此,魏军并没有能够在百姓家中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