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面对司马懿和五万魏军的来袭,公孙渊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自知之明。
在集结兵力和粮草准备硬抗魏军的同时,公孙渊也是快速派人从海路而往东吴求援。
是的,辽东一直都跟东吴拉拉扯扯,甚至隐隐已经是事实上的结盟关系。要知道,东吴一多半的战马都是通过辽东获得的。
而这也是促使曹魏下定决心要拿下辽东的根本原因之一。
按道理来说,盟友遭遇强袭,尤其这位盟友还掌控着自己的战马的来源,于情于理,东吴孙权方面都要进行一番表示。
可问题是,此刻的东吴已然自顾不暇。
荆南方面,虽然在撤回了围剿山越的部队后,徐盛勉强稳住了战线,但想要反推,却几乎没有可能。
江夏方面,面对着屯驻着重兵的襄阳,诸葛瑾的部队也是一动不敢动。
剩下的,就只有扬州前线陆逊的部队了。
可是已经两面临敌的东吴,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区区的辽东而开辟第三战场。
更别说,东吴才刚刚跟魏国结盟,这要是再毁约......
可以说,面对辽东的求援,孙权是既无心,也无力干涉。
当然,孙权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在收到了辽东求援之后,孙权也是派出了特使前往邺城,试图调停辽东战端。
可魏国本来就不待见东吴,又岂会因为东吴的调停而改变自己的国策。
更别说,司马懿的五万大军已经出发两月之久,即将迫近辽东。此时调回军队,令数万大军无功而返,只有傻子才会做。
因此,孙权的调停也是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笑话。
曹叡甚至都没有将孙权的调停拿到朝堂上讨论便是直接给拒绝了。
而司马懿的大军也是浩浩荡荡的进入辽东,迫近辽水
眼看着东吴方向毫不给力,公孙渊也只能带着自己东拼西凑起来的五万大军,前出辽水。
其目的几乎一眼可明,就是要以辽水挡住司马懿的进攻,在拖延时间中,获取一线生机。
应该说,公孙渊的想法的确是好的。
毕竟要从河北调运粮草入辽东,其中的耗费,跟丞相出祁山而攻雍州之时也差不多了。
从公孙渊的视角来看:只要能够拖下去,不需要三五个月,魏军就势必要因为缺粮而退军。
可问题是,丞相身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益州,而司马懿的身后可是有着九州之地的魏国。别说三五个月了,就算是三五年,魏国也打得下去。
当然,更重要的是,防守丞相的可是曹真、司马懿这样的能在史书上留名的大将。
你公孙渊算哪块小饼干,敢跟这些大佬一较高下。
正如司马懿所分析的那般,面对魏军来攻,公孙渊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北撤离,让自己的铁拳落空。
即便魏国富裕,却也不可能长时间在辽东驻军,尤其现在魏军的兵力本就紧张。
因此,在进攻无望的情况下,魏军只能撤退。魏军一撤,辽东可不就又重新回到公孙渊的手中了吗。
可惜,公孙渊偏偏选择了下策,集中自己的兵马要跟魏军大干一场。
显然,他有些太高看了自己的战力,也有些小瞧了魏军的实力。
当然,与历史上不同,这时间段,还真不能怪公孙渊轻敌。
谁家的兵马战力充足还屡战屡败啊?
只能说,汉军的节节胜利,给了公孙渊本不该有的信心。
而公孙渊所选择的决战地点,也是颇为匪夷所思。
你要是吴军,擅长水战吧,沿辽水而守倒也恰如其分。
可你是辽东军啊,即便到了千年之后,辽宁的龙舟都是横着划的,你还想据水而守,那不是在找死?
听到了公孙渊的布局,司马懿简直是要笑出了声。
默默估算了一下,司马懿甚至只要一个回合就有把握彻底拿下公孙渊和他的辽东军。
只可惜,老天爷似乎并不想要让公孙渊这么快就灭亡。
延绵的大雨之下,却是让辽水暴涨,更让司马懿的大军无法渡河。
看着雨帘中若隐若现的辽东军营地,司马懿也是颇为无奈。
也就在司马懿受困于天气之时,长安城内那占地巨大的建筑群终于是在一阵赶工之中建造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