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本原因,其实是魏国上下,根本没有对这份所谓的盟约寄予任何的希望。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谁会信任一个经常两面三刀的人,同样,国家也是一样。
既然没有抱任何的希望,自然也就无所谓盟约的,也就自然会欣然同意所谓的盟约。
说白了,这份盟约就是让东吴安心的。
至于东吴安心之后,是去解决其内部的问题,又或是去继续剿灭山越,还是直接去找汉军的麻烦,魏国是一点都不感兴趣。
毕竟,在荆州方面,吴国已经几乎失去了与自己的接壤。
如今吴国唯一与自己接壤的地区,也是就扬州一线,而魏国的扬州防线经过张辽生前的经营,早已经固若金汤,只要不轻易进军江南,魏国便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
同时,经过数场大战,魏国对吴军的战力,也是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攻弱而守强。
这不仅对魏军而言是如此,对于汉军而言,也同样成立。
换言之,即便是吴军想要对接壤的蜀国做些什么,从魏国来看,若是没有自己的策应,也大概率会无功而返。
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吴国是不是自家的盟友,于魏国而言,已经无关紧要。
是盟友,他能帮到魏国的也极其有限;
不是盟友,魏国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有限。
这样的一个吴国,已经实际上成为了鸡肋的存在。
事实上,从魏国的角度来看,吴国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三国争霸的舞台。
接下来的战斗,将是魏、汉之间的两相决战。
只是,东吴以及咱们的孙十万同志显然并不这么想。
手握长江防线的孙十万,依旧有着相当的魄力,更想要重新振作杀入中原。
这也是在得知大汉迁都之后,孙十万迫切地要徐盛拿回桂阳郡的原因。
孙权也很清楚,荆州对于汉朝也好,对于自己也罢,都太重要了。
好在,孙权也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面对徐盛面临的无兵可用的窘境,孙权也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除了准许徐盛在荆南各地进行征兵之外,孙权也是向交州派去了使者,希望交州的土皇帝士家能够出面平息山越之乱,从而让吴军的兵力得以从山越的泥沼中摆脱出来。
只是,孙权所开出的条件,依旧弥漫着一股小家子气:“”
首先是承认士家对交州的控制权。
嗯,好吧,人家早几百年就在这片土地之上,根本不需要你的承认。
其次,便是以东吴之高官赠与士家子弟,并希望士家子弟进入东吴境内为官。
怎么说呢,这倒还算是有些诱惑力。
但傻子也知道,平息山越是要用兵用命的,以兵力的损失换取莫名的官员职务,这多多少少沾点憨厚了。
尤其在这乱世,已经有无数的例子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家族实力才是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的唯一底气。
因此,士家对于孙权给出的条件,不能说是嗤之以鼻吧,只能说是内心毫无波澜。
好在,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士家倒也不敢、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就拒绝了吴国的要求。
随即士家也是委婉地提出了他们的条件:粮食。
是的,交州虽大,气候条件也是一等一的适合植物生长,可也就是这条件实在太好,导致交州之地植被繁茂,加之此地多山,能被利用的平原地区就更少了,因此,即便从始皇帝末期,这里便已经在开发中,但却始终没能有太多的成效。
没办法,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可若是没有黄巾力士相助,想要移走山峦,谈何容易。
应该说,这数百年来,粮食问题也是时时刻刻地困扰着交州的发展。
尤其,在桓灵之后,群雄逐鹿中原,诸多百姓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而大量来到交州之后,交州的粮食问题也是越发地严重了起来。
这也是士家虽然算是交州的土皇帝,却依旧不敢跟孙权呲牙的重要原因。
趁着东吴有求于自己,而提出粮食的要求,倒也是正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