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饮鸩止渴延迁都

要知道,迁都长安,益州之世家好歹还有与关中有所联络,即便没有了完全的先发优势,也还是能保有相当的利益的。

可若是到了东都洛阳,中原的门阀世家可能偏居的益州门阀没什么交情。

还都洛阳的建议,虽然能往后拖延一年乃至数年的时间,但一旦迁都洛阳,益州的世家的损失只会更多。

不过,数年的时间,也足够益州的世家对东都进行一番谋划布局了。

最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益州的世家或许也能建立更多的功勋,从而在迁都中占据更多的利益。

如此一来,或许就能保持住益州派系在朝内的整体地位,至少能保住吴氏一族在朝廷的地位。

当然,若此建议只是有利于益州派系或是吴氏,吴懿也就不会如此明目张胆地提出来了。

从吴懿的视角来看,他的提议也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首先,东都洛阳的确要比长安城繁华上许多,哪怕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毁过一次。

毕竟洛阳之所以为东都,便是因为其几乎处于天下之中,随着往来的贸易不停,东都也是渐渐恢复了元气。

反倒是长安城,因为大汉的袭扰,长安几乎成了反汉的前线,魏军穷兵黩武之下,长安也是破损不堪。

因此,作为国都,若论繁华,东都洛阳,显然要更胜一筹。

其次,东都洛阳乃是董卓篡汉之前的国都所在,也是更多人所认同的汉朝都城所在。“还于旧都”的“都”,理解成长安虽然不错,但理解成洛阳显然会是更好、更贴心的选择。

最后,要攻略洛阳,也就意味着战事的继续,这对于帐内诸多的武将而言,无疑又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谁会不想要建功立业呢!

因此,尽管此言有可能是“饮鸩止渴”,但吴懿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此议是能够通过的。

可是,现实却完全不是吴懿所想象的那般。

随着吴懿的建言落下,场内却是罕见地出现了一阵的沉默。

显然,对于吴懿的建言,众人并不感冒,甚至,就连益州、东州派系的内部,也没有多少人支持。

无他,绝大多数的益州派和东州派的将领们,实际上是想要吴懿带领着他们推翻迁都的提议的。

这倒是也很好理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着与吴懿和吴班一般准确的判断,也不是所有的益州派将领都明白:迁都已经无可避免。

自然,这些人也就根本不会明白,用空间换时间的意义。

至于其他的将领们,对吴懿建言的冷漠态度,就更好理解了。

虽说众将都是“矢志复汉”,但“还于旧都”的“都城”,到底是西都长安,还是东都洛阳,其实并不关紧要。

相反,此刻的汉军将领们,经过了数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到了需要阶段性奖励的地步了。

而迁都,也就意味着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对于诸多汉军将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即便是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先行迁都长安也是更加优秀的选择。

很简单的道理,只有迁都了长安,才能让大军更好的调配,也才能更好地拿下东都。

在场的多为将领,其思路自然多以军事为先,因此,吴懿所言的“先取东都后迁都”的做法,根本了没有的众将的认可。

而且,众将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迁都对于吴懿等益州地头蛇的影响之大。

因此,即便是吴懿将理由说得天花乱坠,众将都得好好思考思考这里头是不是有水分,就更别说事实上吴懿的理由就很牵强了。

眼见着众将毫无反应,吴懿也是有些急了。

而将一切尽收眼底的丞相,也是再度放下了心,显然吴懿的建言并说服不了任何人。

不过,虽然吴懿说服不了任何人,但否定吴懿,却还是要给个说法的。

正待丞相思索着要如何拒绝吴懿之时,却见马谡正立在一旁。

“好吧,一事不烦二主了。”丞相的心中微微一喜,随即也是对马谡问道:“幼常,关于吴将军所言,你怎么看?”

闻言,马谡也是微微一愣,自己就好端端地站在怎么也能被点名啊!

还能怎么看?用脚指头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