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为保大局而北上

“将军,丞相急信!”

一个急切的声音响起在江陵城的城头之上。

正在组织重建防御的马谡闻言,心头也是微微一惊:怎么这时候有急信传来?此刻的丞相不是应该正与魏军赛跑,试图在魏军拿下吴军之前拿下长安城的吗?

难道是在攻城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吗?

不应该啊,自己可是在成都留下了足足上千斤的黑火药,虽然运输时候麻烦了些,但只要送达战场,在魏军还未得知此物之前,将那木质的城门摧毁应该不成问题的啊!

带着满心的疑惑,马谡也是接过了传令兵手中的纸条。

纸条很短,只有没头没尾的一句话:凉州子龙之军与蜀中大军已至,不日欲复先秦之势。

然后,就没了。

既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看似告知了些什么,实际上却什么都没说,更没有告诉马谡,下一步需要他怎么做。

“什么时候起,丞相也喜欢打哑谜了?”将纸条收起,马谡也是无奈地在心中微微叹息道。

实际上,马谡还真是错怪了丞相了。

之所以发出这么一封没头没尾的信件,而不是直接下令,倒也不是怕飞鸽传书中出现什么意外,更多的却是出于对马谡的尊重。

丞相当然希望在他完成对关中的战略构想之时,荆州的马谡能够配合自己,但考虑到马谡的兵马毕竟只有区区四万而已,要占领江陵城、守住夷道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若是强令其策应关中战事,可能会令马谡陷入纠结于尴尬之中。

因此,为了能让马谡更好地自由发挥,丞相这才只是告知了马谡关中的战事打算,而没有对其下达指令。

什么?

关中的战事也是不清不楚?

这你就有些小看咱们的马谡了。

稍作一番思考之后,马谡也很快意识到:丞相的战略目标已经改变。

很简单的道理,之前复于旧都的口号不再出现,转而变成了“复先秦之势”?

何谓复先秦之势,当然可以说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但结合上下文,丞相特意提到凉州子龙将军麾下的大军,以及蜀中后续的援军。

先说这凉州军团,尤其特指子龙将军的部队,必然是那三千骑兵;

再说这后续的援军,据马谡所知,此时前线的汉军数量,已经达到了五六万之多,再加上凉州军团和黑火药的加持,是足够拿下长安城并守住的。

那么能让丞相再度调集这么多援军,尤其还特别指名有骑兵加入,其目标还能是哪里呢?

骑兵的加入,意味着要长途奔袭;兵力的增加则是说明此目标的重要性甚至还在长安城之上。

两方一叠加,再结合先秦的故事,函谷关三个字瞬间跃入了马谡的脑海之中。

只有此地,需要丞相以骑兵长途奔袭,也只有此次,会深深刺痛魏军,从而迫使丞相集中更多的兵马准备进行阻击。

想明白了这点,马谡也是当即双拳紧握,心中兴奋之情几乎溢于言表:丞相到底是丞相,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马谡可太知道丞相的计划一旦成功,对于大汉而言意味着什么了。

乐观点说,只要能占据函谷,将秦国曾经的故土全部收入囊中,大汉即将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关中加蜀中,不仅仅是秦国发家的秘籍,甚至高祖的龙兴之地也是这两块地盘。

这两块地盘经历秦、汉两朝人民的不断伺候,不仅土地肥沃,水利更是极其发达,年产之粮秣,足以撑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尤其是关中的这片土地,其辉煌甚至要到唐朝末期才渐渐结束,有人说是唐失其国,令关中失去了龙气,进而让土地贫瘠起来,但实际上更大的可能却是盛唐大规模的人口爆发,过渡地攫取了土地的地力和水力,这才让关中渐渐势微。

但这些都是千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只是现在的关中,还依旧是那个富饶异常的关中,而此时关中的人口,也远没有抵达巅峰。

换言之,只要能成功拿下函谷以西的土地,大汉的国力将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甚至,在丞相的治理之下,以先秦故地之力而昔六国合纵之力,也未必不能再现。

更别说,如今马谡可还占据着荆州南郡。

如果说函谷关是封锁魏国西进最强的盾,那荆州之地便是刺向曹魏中原腹地最强的矛。

背靠蜀道,马谡的荆州军团完全可以进退自如,时不时地给曹魏腹心来上一矛,不出血也得吓他一大跳。

想及此处,马谡眼前也是豁然开朗——他已经明白了自己要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