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千里调兵防荆州

那么让谁去坐镇夷道呢?

丞相几乎是想都没想便是定了马谡。

原因有三:一来,赵云才刚刚完成千里奔袭归来,也该歇一歇;二来,赵云冲阵在前所向披靡,作为一支偏师,足堪其用,但对于大规模的作战,显然是马谡更加合适;三来,马谡有着守永安的经验,在永安至夷道方向有着更高的群众基础。

于是,在得知魏军增兵关中的第一时间,丞相便是一纸调令,将马谡和其麾下三万凉州步卒调往了夷道防线。

夷道的事情安排完毕,便该是安排关中前线的问题了。

应该说,此时对于蜀汉而言,关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关中的问题了。陇右、包括汉中实际上已经与关中深度地绑定在了一起。

想要破局,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集中兵力与曹魏在关中区域大战一场。

但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之下,蜀汉只想尽可能的避战。

因此,集中十数万大军与魏军在关中厮杀并不是一件好主意,至少是背离了丞相的作战思想的。

除此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攻攻敌之必备。

比如,从荆州给曹魏一刀,威胁其南郡之地、江陵之城,甚至进逼襄樊,如此一来,关中的魏军就不得不考虑撤军的事情了。

只可惜,这个过程中,大汉除了要提防魏军之外,还不得不小心东吴。

因此,出兵荆州,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但除了荆州之外,汉军也不是没得选,只不过之前一直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罢了。

没错,丞相也是把主意打到了上庸三郡的头上。

若是从汉中出发,大军可以直抵上庸三郡,进而通过上庸入临沮,从而杀入荆州腹地,甚至可以切断江陵与襄樊之间的联络。

如此一来,魏军同样有极大可能就此放弃关中,转而回援。

当然,对于关中的兵力,丞相也是要进行一番增强的。

于是,丞相也是当即带来另一番的调整:大将魏延又被派上了战场,带领从成都开拔的五千兵马,整合陇右、汉中的一万五千大军屯驻汉中,兵向上庸。

维系两年的陇右督也是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吴班随即成为魏延的副将,一起负责攻击上庸三郡的事宜。

至于最后的最后,自然只剩下雍城和郿县,这两个首当其冲的城池。

好在,雍城和郿县这两个抗魏前线,经过两年的整修,早已经被郭淮和姜维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而其中的兵力也在两年的时间里分别上升到了三万人和两万人。

曹魏想要打下这两座城池,却也没有那么容易。

纵观丞相的整个布局,作为大本营的蜀中,甚至只出了区区五千人马,换言之,丞相几乎是只用了半壁江山去应对曹魏的进攻。

甚至在局部战场,己方还存在着优势,并可能形成以攻对攻的效果。

虽然曹魏也并未尽用全力,但显然,这两年蜀汉国力的增加也是肉眼可见的。

能够如此快速地增长国力,除了陇右、凉州等大块地盘的入帐之外,吴班、郭淮、姜维在三地的屯田,以及马谡的纸张和酒水生意,也是居功至伟的。

有人问了,怎么丞相不亲自出击。

很简单,此时出击的部队不管是处于防守的,还是处于进攻的,都只有一个目标:控制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给大汉争取更多的时间。

应该说,丞相的这一套连招,曹魏和东吴那边若是知道了也会是一脸的懵圈。

无他,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几乎都确定丞相会向关中方向增兵。因此才有了曹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声东击西,也才有了吴王力排众议,带着近乎全部身家西进荆州的豪横。

显然,他们实在是太小瞧了丞相了。

无疑,从三方的布局来看,在多了丞相这个变数之后,战局也是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不过,很显然,被曹魏和东吴都忽略的蜀汉大军,依旧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