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的诸葛瑾甚至将成都的一众高官,包括但不限于李严、吴懿等人都找了个遍,可得到的答复都是惊人的一致:不战。
废话,汉朝当然不会在此时开战。
从朝廷来看,陇右、关中、汉中三地的屯田才刚刚开始,今年的收获虽然颇丰,却也不过刚刚回本而已。
有了今年的成功经验之后,陇右督吴班和郭淮都纷纷表示,明年的屯田数量将能扩大至少一倍。
至于凉州方向的骑兵虽然组建完毕,却才刚刚训练数月而已。赵云正带着他们前往收复酒泉、西海、敦煌、高昌四郡。
一旦得胜归来,整支军队就将形成蜕变。
可以说,整个大汉都处于高速的发展之中。
此时,叫停即将获利的屯田和正在收复四郡的大军,转而去啃长安的骨头?
明明只要继续等待,就能有更好的机会,傻子才会在此时主动开战,白白拿汉军的性命去浪费。
而从世家门阀的角度来看,那就更不可能开战了。
半年的时间,酒水和纸张生意才刚刚走上正轨,开始大量地收割曹魏和东吴。
现在正是各个世家门阀终于看到汇报的时候,要知道,前期为了拿下纸张和酒水生意,他们可是为朝廷输送了大量的资源和利益。
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盈利,世家门阀怎么可能停下脚步,去支持战斗?
可以说,如今的大汉,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不可能开战,除非是对手(曹魏)主动挑衅,为了保证利益的继续,蜀汉才会被迫迎战。
而大汉的各个高官不仅态度出奇的一致,甚至,就连拒绝的理由都别无二话:三年里大军出战三次,已经疲惫不堪,更将粮秣消耗一空,无力再战。
要不是诸葛瑾一路来已经看到这天府之国丰收的景象,或许还真就被说服了。
当然,连年大战倒是真的,可问题是,你蜀汉在打,曹魏和我东吴也没闲着啊。要说疲惫,曹魏那边以一敌二,显然更加疲惫啊!
显然,这两个理由,哪个也经不起推敲。
可偏偏你还没法去说辩驳:军队疲不疲惫,仓库里有没有粮,都是人家说了算。
诸葛瑾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这个弟弟,怎么忽然间就不想北伐了?
明明自己去岁前来的时候,他还不是这个态度的啊!甚至可以说是不顾大军的疲惫,不顾刚刚拿下的陇右五郡还未消化也要力排众议地配合自家进行北伐。
可仅仅是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其态度却是大变,任自己说出了花来,都不肯松口。
诸葛瑾也是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却也很简单。
去岁的丞相之所以如此急切,因为丞相明白机会的难得,没有东吴的配合,自己几乎不可能奈何得了曹魏;
而今年丞相的冷淡,只是因为此时的诸葛丞相,已经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复克中原、三起炎汉的可能,而且,是仅凭大汉的力量就可以办到。
甚至,只需要继续等待,胜利的天平就会渐渐向大汉倾斜!
更何况,正如马谡所说,吴国鼠辈,根本不可信任。
自然,丞相也就不会那么热衷于跟吴国配合了。
要说诸葛瑾到底是诸葛瑾,虽然明知此次出使已经失败,却也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依旧反复地请宴着蜀汉的各路大臣们。
终于,在一个酒后,诸葛瑾也是在半醉半醒的大臣口中明白了蜀汉不愿出兵的真实原因。
而知晓其中利益牵扯之后,诸葛瑾也明白: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之下,自己根本不可能说服他的弟弟和蜀汉的朝廷。
当即,诸葛瑾也是带着答案告别了成都,快速地便是赶回了武昌,将消息报告给了吴王孙权。
没错,还是吴王。
历史又在此次悄然被改变了过来,失去大半个荆州的孙权害怕失去蜀汉盟友的支持,也根本不敢称帝。
只是,一个大魏的吴王,却是要攻打曹魏,还要敌对的汉朝来支援,怎么看都有些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