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东南角风云再起

春去秋来,随着金灿灿的谷麦颗粒归仓,一年的辛苦劳作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

经过公元230年大半年的休养生息,被曹魏打得喘不过气的东吴也总算是缓过了这口气。

江南的鱼米之乡,再度爆发出极强的生命力与自我愈合能力,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便让孙权重新积攒了足够的成本。

也在这休养生息的半年之中,孙权不顾吴郡世家的反对,却是如历史上那般将国都搬到了武昌。

若是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孙权的这一举措,倒还真不能算错。

建业虽然有着长江天险的拱卫,但终究距离魏国的兵锋太近了,而离荆州太远。

距离魏国扬州的兵锋太近,导致魏国南下可以迅速对国都形成威胁,从而让孙权被迫下令在外作战的大军回援;

而荆州的距离过远,又让这条回援的路途成为魏军围点打援最好的战场。

可以说,吴国都城的位置问题,也是导致公元230年春的三国大战中,吴国蒙受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是,军事角度上的正确并不代表着迁都就是正确的。

毕竟,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

而迁都武昌,对于吴郡的世家而言,几乎是不可能接受的。哪怕这样的迁都的确很好的改善了战略地位。

当然,吴郡的世家也自然也能给出他们的理由:比如建业更适合扬州战场,而东吴的方向应该是自南而北,攻略扬州,进占青、徐,从而完成逆时针的一统大业。

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国都一旦了吴郡,吴郡的世家影响力起码下跌超过三成。

这一点,曹魏的颍川系就是明例。

从许都到邺城,颍川一系可是经历过一段很长的低谷期。要不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异军突起,此时的颍川系或许已经蜕变成与河北系相分庭抗礼的程度了。

当然,后续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是颍川系得以继续叱咤风云的重要保障。

从这一点来看,迁都的影响有没有,当然有,但也不是不能克服,只要派系中能人辈出,实际上,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相反,在脱离了世家的控制范围之后,作为君主也会更有安全感,反而还会重用起原先的派系来。

这未尝不是另一个机会。

毕竟,建业作为吴国都城,已经太久。它只能稳住吴郡世家的下限,却提高不了吴郡世家的上限。

甚至,可以说,建业的存在,已经成为吴郡世家的舒适圈,掣肘着吴郡世家和吴国的发展。

只可惜,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几乎没有。

或者说,即便是意识到了,面对根深蒂固且又盘根错节的吴郡世家,也根本无能为力。

好消息是曹魏对荆州南郡的占领,算是给了孙权一个绝佳的借口。

不管是为了收复失地,还是为了国土的安全考虑,吴国都必须想办法收回荆南四郡,至少,也要将战线与扬州这一侧拉平。

而为了收复失地,就近指挥也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孙权也是利用这个机会,将朝堂带到了早已选定好的武昌。虽然还未明旨迁都,但其迁都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只等武昌慢慢建设完成,并将荆南四郡重新纳入国土,孙权便能趁势宣布迁都。

于是,带着孙权的国书,诸葛瑾也是再度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程。

没办法,孙权也清楚,想要对抗曹魏,仅仅靠他一家之力根本无法完成。

而孙权提出的作战想法也很简单:自己率先向曹魏发起进攻,牵制住曹魏的主力大军,而后蜀汉向关中长安发起进攻,必要时,扬州方向,吴军也会进兵合肥以作牵制。

简单来说,就是我下荆州,汉拿关中。

从孙权的角度来看,这个计划蜀汉没有理由会拒绝。毕竟,那可是长安啊!

能有还于旧都的机会,一直喊着克复中原的诸葛丞相就不可能会拒绝。

可偏偏出乎孙权和诸葛瑾意料的是,丞相几乎想都没想便是一口拒绝了吴国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