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光是吴军的损失就已经超过了永安城内汉军的人数总和了。
尤其是本该前去收玉米的中军精锐也在汉军的反击中损失了足足一千二三百人。
也正是这中军精锐的巨大损失,更让朱桓不得不拿出劲头来继续战斗。
很简单的道理,若是他不能拿下永安城,吴王不处理他就算好的了,根本不可能再给他补充兵力。
这中军的精锐可几乎都算是朱桓的私兵啊,也是朱桓乃至整个朱家在东吴立足的根基所在。
这要是得不到补充,事情可就大条了,甚至直接影响家族的传承也不一定。
这是朱桓所万万不能接受的。
因此,从战场上下来的朱桓,满脑子只剩下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打回去,彻底地击碎汉军,拿下永安城。
只是,身为都督的朱桓是如此想的,底下的将士们却是想法各异。
这其中当然也不乏与朱桓众志成城的,就比如朱桓一手带出来的中军精锐们,一个个都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个个都叫嚷着要再跟蜀军做过一场。
当然,这样的人到底还是少数。
更多的将士们在见识到了蜀军的悍不畏死之后,也是心有余悸。
尤其是在今日的战斗末期,蜀军将士以命换命地抱着吴军将士跃下城楼的一幕,更是深深的触动着幸存下来的吴军将士们的神经。
如此血腥激荡的场面之下,是个人心头都要咯噔一下:跟这样的军队作战,真的能赢吗?
连日的不克更是如同一团团的乌云,将所有吴军将士给笼罩其中。
一句话,大多的吴军将士,已经被蜀军给打怕了。
这还是最底层的吴军将士们的想法,至于拿到了兵力损失情况的吴军中高层,心中更是打起了鼓。
以这样的损失继续下去,还要付出多少损失才能拿下这该死的永安城?
而付出这么大的损失,拿下区区一座永安城,到底值不值得?
有这两个问题萦绕在心头,吴军中高层将领继续战斗的决心有多少,便可想而知了。
身为大军统帅的朱桓,多多少少也是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当即,在将败军稍稍安顿好后,朱桓便主持召开了来到永安城后的第三次军议。
一来,作为会议主持的都督朱桓便是明确了此次军议的主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重新振作精神,尽快拿下永安城。
好嘛,这是直接封死了其他将领的话路啊!
当然,从朱桓说出的议题之中也不难发现,相对于前两次的军议,经过连日的大战,朱桓对于此战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对作战的侧重点进行了全新的描述。
是的,朱桓强调的是“尽快”,而不是“最小代价”。
显然,朱桓不仅意识到了时间已经开始不站在他的一边,也更意识到,想要拿下永安城,不付出巨大代价是不可能的。
不过,朱桓相信,这点代价在立国称帝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而吴王孙权,当然也更不会计较这点损失,前提是朱桓能如期拿下永安城,迫使蜀国承认东吴的立国和称帝。
可惜,身为大军都督的朱桓,似乎忘记了,他眼中的区区代价,却是一条条活生生的性命。
也因此,在朱桓宣布了这个议题之后,中军帐内也是陷入了好一阵的沉寂。
是人就有私心,在场的诸将也不是傻子,如今汉军部分援军已至,谁去都势必是一场血战。哪怕最终不得不战,众人也想要自己的部队排得稍后一些。
面对诸将的沉默,朱桓并不以为意。毕竟才打了败仗,心中有疙瘩也属正常,他相信,军令一下,他的部下们还是会嗷嗷叫着冲向那永安城。
于是,在将前段战事的情况稍作整理之后,朱桓随即开启了画饼模式。
“只要拿下了永安城,巴东之地再无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