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这条战线实在是太长了,迫不得已,魏延只能将整个战场划分成了三个小战场:关陇道、陈仓和汉中(子午道)。
而兵力的靠前布置,也正是因为三个小战场相距太过遥远。
即便是稍近一些的街亭方向,位于上邽城的兵力想要实施救援,也需要至少两三日的时间。
两三日的时间,已经足够魏军在街亭站位脚跟,甚至,都足够魏军向南安郡方向进行试探性进攻了。
更别说汉中之地,大军即便日夜兼程也非得四五日方可抵达。
可以说,在上邽的预备队,除了对陈仓城可以依靠水路进行尽快的支援外,实际上对其他两处的战场,其支援能力是很弱的。
甚至就连陈仓城,一旦魏军大举进攻,即便通过水路也很难实施支援。
因此,魏延只能尽可能地将兵力填到前方。
这样做的好处,自是可以将有限的兵力发挥到极致,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一线阵地被突破,除了陈仓战场之外,其余两处战场都没有了二次保险。换言之,一旦魏军突破了街亭或是子午道,便可一路长驱直入。
这也就要求两路的汉军指挥官有着极高的军事素养。
好在,丞相及时地给魏延调来了两员悍将,这也是魏延敢于重兵前倾的底气所在。
只是,即便是魏延已经猜到了魏国的布局,又根据手中所有的将领和兵力做出了针对性的安排,但从上帝视角上来看,两军的实力对比依旧是悬殊的。
关陇道方向上,郭淮一万七千人马要面对的是张郃八万多大军。
当然,这兵力对比看似比之当日马谡守街亭时的一比二的比例还要恐怖,但实际上,有郭淮坐镇,问题却并不是很大。
一来,如今的街亭经过魏延一年的不断扩充修整,其坚固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