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对于如今的平襄城大军而言,仅仅是稳住军心,有了同生共死的决心,还远远不够。
望梅止渴也好,指雁为羹也罢,姜维知道,他还必须要让将士们看到希望——胜利的希望、生还的希望。
哪怕这个希望十分的渺茫,但在他的口中,这份希望必须是可望可及的。
也就在军心士气稍稍恢复了些之后,姜维也是再度给所有人打起气来:“平襄城虽小,我军守之却是正好,敌军空有兵力,能战于城墙者亦不过千人之数尔,我军守住些时日并不成问题。”
“我已经向丞相发出了求援信。”见众将士的目光聚集,姜维也是十分笃定地继续说道:“此刻,丞相大军已经正在赶来的路上,只要我们能坚持数日的时间,援军必然抵达。”
应该说,姜维的话语中,安定军心的意图很是明显。
可偏偏,就是这么浅显的话语,却是让平襄城内的汉军将士们笃定不已。
不仅仅是因为在溺水中的人往往会抓紧身旁一切可以抓的东西,哪怕那只是一根飘在水面上的稻草;这份信任,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姜维。
在姜维拒绝掉独自逃生的建议之后,其在军中的威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很简单的道理,一个要跟自己同生共死的将军的话语,当然是值得信任的。
于是,在姜维的一番激励之下,平襄城内灰败的士气终于又再度稍稍抬头。
只是,姜维很清楚,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援军迟迟不至,等待着他们的,依旧只有灭亡一途。
要命的是,在昨日便已经接到姜维求援的郭淮,被姜维寄予了厚望的郭淮,至今没有任何行动的意图。
确切地说,除了将姜维的求援快马转述至丞相处外,郭淮和他驻扎在冀县的一万大军,便没有任何的行动。
当然不是郭淮也叛变了,否则,郭淮也不会火急火燎地为姜维派出信使了。
事实上,从郭淮的角度来看,坚守冀县,保证陇右其他三郡不受袭扰,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很简单的道理,大军出击,未必就能解了平襄城的围困,相反,若是一个不慎,也被凉州军给击败了,那动摇的可就不仅仅是南安郡这一郡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