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皖中行署建立前的锄保工作

程明远传奇 友源丛云 5230 字 1个月前

会议还做出了重要决定,要开辟、扩大和含、桐城皖南游击区,并大力发展地方武装。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抗日决心和积极进取的战略眼光。

会上,为了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把舒无地委改为无为地委,以更有力地领导周围游击地区党的组织和群众抗日斗争。

此次会议为后续的抗日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士气。在无为地委的坚强领导下,游击地区的党组织更加紧密团结,群众的抗日热情愈发高涨,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而不懈奋斗。

1941 年 5 月,整编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建立了新四军第 7 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委曾希圣,政治部主任何伟。

与此同时,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告成立,县长由吕惠生担任。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新成立的新四军第 7 师肩负起了沉重而光荣的使命。战士们厉兵秣马,准备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

吕惠生县长则全身心投入到无为县的抗日民主建设中。他积极组织民众开展生产自救,加强地方武装力量,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曾希圣政委和何伟主任的领导下,新四军第 7 师与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紧密配合

1941 年,敌情是严重的,这也是朝武敌后斗争最艰苦险恶的一年。

我游击地区虽然颇为辽阔,然而中心地区方圆却不满百里,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前方,哪里是后方。桂顽的一七六师、五二七、五二八团,驻扎在庐江桐城。土顽的十三游击纵队驻在刘部,日军十五师团分别驻守在无为县城、襄安、开城桥和巢湖及裕溪河南岸。

日寇和顽固派不断地对我方进行夹攻,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困境下,我党政军各级领导机关都必须战斗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经常处在行军作战之中。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泥泞小道,战士们和领导们都毫不退缩。他们背着行囊,扛着武器,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艰难险阻中前行。

每一次的转移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生死较量。但他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咬牙坚持,誓与敌人战斗到底。

在这一年中,日伪军经常出来抢粮、抢掠,国民党顽军也时时向我边区进犯骚扰,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伪军的凶残抢掠,国民党顽军的频繁骚扰,让这片土地饱受摧残。

然而,尽管环境恶劣,但我们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我军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为战士们提供情报、掩护和物资支持。

无论敌人的扫荡多么残酷,清剿多么严密,我军都能在群众的帮助下巧妙周旋,化险为夷。敌人妄图消灭我军的目的从未得逞,我军在艰难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

每一次战斗都是血与火的考验,每一次胜利都是军民团结的见证。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我军如同烈火中的钢铁,越炼越坚,始终坚守着抗日的阵地,为最终的胜利而顽强拼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