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三年发展大计!

有这些绿袍小吏负责经办,补办的地契还有鲜红的官府大印敲上去,就算那些辽民不识字,拿在手里也一定会觉得很安心的吧…�6�8…�6�8

除此之外,其他诸如高耀晋一并推行的减租减息,都可以交给这些吏员负责,例如鼓励返乡辽民耕种,开荒。

包括从即曰起前三年减免所有农业税,牲畜税,乃至山林果木税!人头税;所有入城税,统统免除。

乃至整个金州卫地面上,整整三个县的庞大地域,没有一座税卡——干干净净,清洁溜溜,全力哺育民生。发展民生。甚至高耀晋的心还很大,准备搞一个百年大计,以前大长山岛地方毕竟太小,而现在有了这么大的地盘,一个顶一百个大长山岛,就可以尽情规划了…�6�8…�6�8他还准备发展教育。

这也是一个后手准备,万一反攻辽东不利——他就准备花个十年时间,培养出一批文化人才,知识人才,培养出一批年纪在二十岁左右的新人,新军!

这样到时候以知识对抗蛮夷,以科技对抗野蛮,想必到那时就算后金的领军人物,老奴再如何阴险,再如何熟读兵书,再如何诡计多端,在手下都是一帮弱智集团构成的情况下,相信他也会独木难支的吧…�6�8…�6�8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长远计划,具体来说就是,高耀晋准备在所有三县内实行三年义务教育,这三年中所有上学的孩子免除所有学杂费!课本费,私塾费,包括中午一顿也是免费——

所有八岁以上的儿童(不分男女),必须进入书院接受教育(这其中袁蒹葭就能出力,她可以出任最高教育长,负责这一摊子事)。

另外为防止有些短视的辽民舍不得让孩子入学(古人早熟,八岁的孩子已经可以作为劳力,帮着家里干活了),高耀晋还定下规矩,如果谁不放手,家长要受到处罚——

第一次口头警告,并罚款一百文,第二次抓住就不一样了,需要坐牢十天,罚银一两,第三次倒是不用坐牢了,但是没收名下所有田地,并驱逐出境。

所以相信有了这样的政策,可以保证所有金州卫的适龄孩童,都能上学(最少有几千孩子,规模相当之大)。

而这样经过三年初级教育(不是教古代四书五经这些没用的,而是类似后世教育,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那种),这样教出来的小孩基本有了后世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的文化程度

(因为阉割掉诸如英语,马-列这些没大用的,所以学的可以更快)

这样三年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说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但是至少能写自己的名字,会写信,掌握各种简单的田间劳动技能,乃至一些粗浅的科学原理,不再是睁眼瞎了。

当然义务教育到了这一步,就要进行考试,成绩一般的就此结束学习,走上社会(毕竟高耀晋再能赚钱,暂时也负担不起扩建新军和全面教育两条线啊)

而那些考试后成绩优异的,则可以进一步深造六年,一共九年,这样学成出来差不多还能略高于后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准了。

具有初高中学历,算是这个时代的绝对知识人才了,而到时候以这样的一批人才充实到大明的方方面面,乃至军队中,他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毕竟对这些原本的穷孩子,注定的文盲来说,改变他们命运,给了他们希望的高耀晋,说是他们的再造恩人也不为过,高耀晋就是他们的教父。

并且这一批人估计都有近千人,这样强大的一股力量…�6�8…�6�8

当然要想完成这一伟业,需要做的事情同样有很多,例如为实行义务教育,各乡镇必须建有规模不小的书院,还要聘请一批教师,不过这些都可以交给袁蒹葭负责,高耀晋只负责给钱。

(至于必须的教师上岗培训,一段时间内可以高耀晋兼任,像什么数学物理化学等等,都需要高耀晋过问,他可不想花了大心血办起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被那些食古不化的老夫子带到沟里去)

此外在各乡镇设立兵役所,对所有二十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壮年进行登记,那就是顺手的事情了,以此来扩充新军,作为稳固的兵源基地,相当自然。

于是就在高耀晋把整个金州卫建设的井井有条,在金州卫建设的顺风顺水的时候,高耀晋却不知道,围绕着他的崛起正有一股暗流悄悄涌动!

并且这股暗流是国内国外两股**势力联手勾结,内外联合,外鬼联系内鬼一起打他,所以这个威力就更加…�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