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密信,老狐狸被曝光了!

没想到,这土豆却再一次让他们破了防。

贾诩惊讶地微微张着嘴巴而不自知,又指着另一边的红薯。

“将军……这红薯……”

董天略微顿了顿,道:“六千斤。”

这……这……

李儒、贾诩惊讶得无可复加,一时之间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自此以后,他们有玉米、有土豆,还有红薯。

推广下去,不用两年他们就会有充足的粮草。

民间百姓的生活也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内部安稳,和平稳定。

势力蒸蒸日上。

什么一十八路诸侯盟军,算得上什么?

一堆红薯、土豆、玉米直接一摆,两军对峙。

不用打,耗也能直接把他们给耗死。

看着往日里波澜不惊的贾诩、李儒一脸的惊讶之色,董天不禁暗暗摇头。

看来他还是低估了玉米、红薯、土豆对这个时代的人的冲击。

其实,他说的已经很保守了。

土豆亩产三千斤算什么,在他的那个时代一般都是亩产四、五千斤。

三千斤是在没怎么得到好的照料的情况下。

至于红薯,如果种得好的话,亩产一万斤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了,考虑到贾诩、李儒现在的状态。

这些话么……算了。

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将军,此等仙种神物,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李儒看着董天问道。

“前些日子偶然所得。”

董天随便打了一个马虎眼。

他当然不可能说是从系统签到里得来的。

李儒、贾诩自然是听出了董天的敷衍,但也没有过多的追问。

问清楚了土豆如何种植之后就派人小心翼翼地抬着两个大箱子急匆匆地走了。

看他们的那个样子,恐怕是没有当夜将这些仙种种下,他们就一定睡不着了。

夜空幽暗而又深邃,隐隐有乌云涌动。

正如明日的朝堂,定然不会太平啊。

董天走在庭院里,回想起之前与李儒、贾诩商议的事。

既然要找个由头,不如去何太后那里试试。

作为皇帝生母,何太后一直与朝中这些保皇派有些联系。

说不定还真能抓到什么破绽。

……

次日。

早朝时,顶着两个大黑眼圈,满是血丝却隐隐带着几分兴奋的李儒在行过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汇报秋收的情况。

“禀告陛下,太后!”

“如今已经即将到达秋收之时,但看上去今年的收成并不算好。”

“并州刚逢战祸经受劫掠,恐无力支持税收。”

“司隶又因为天灾,旷旱许久,今年的收成恐怕不足往年的七成。”

“故,臣提议,减少民间百姓的税收,由朝堂百官带头发起募捐,地方乡绅积极配合,共以补缺口。”

“臣附议!”

贾诩站出来拱手道。

“老臣附议!”

蔡邕也站出来力挺道。

他并不知道董天几人的谋划,但是他却向来关心民间疾苦。

今年连日大旱,粮食长势不好。

百姓自己生活都有些顾不住,别说还要顾及税收了。

所以,在听到减少民间税收,改为朝中官员募捐时,他紧随其后,站了出来表示支持。

董天暗暗点头。

自己这个未来的老丈人倒还是个心怀天下的好官。

只是……这满朝文武怕是没人会站出来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又不禁有些唏嘘。

“陛下,太后,此事不可。”

“我等两袖清风,勉强度日。”

“陛下,臣为朝堂,为天下百姓愿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但臣家中上有七十岁老母。下有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儿,臣实在是不愿他们挨饿!”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侍中种辑。

他哭丧着脸,一脸的冤屈。

紧随其后,议郎吴硕也站出来哭穷。

“是啊,陛下,太后!老臣为官二十余载,兢兢业业,素来生活节俭,不敢有丝毫浪费,实在是拿不出余粮啊!”

有人带头,剩余的大臣虽没有再站出来公然表态,但也都议论纷纷,摇头叹息。

不是不愿,而是没有。

正如董天、李儒、贾诩三人所想,想要相安无事地从这些人的手里拿东西,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何太后听着下方一片喧哗,秀眉微蹙。

她认得出李儒、贾诩都是董天的心腹,蔡邕更是董天未来的老丈人。

这三个人的话自然就是董天的意思。

只是……

整个朝堂都是一片反对的声音。

她就算是有心偏袒,也不好直说。

毕竟,明面上她还是保皇派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角色,不好暴露出来。

下意识地,何太后看向了董天。

董天却仍然是神色平静,一言不发。

“董将军,你是什么意思呢?”

何太后问道。

董天站了出来,双手抱拳道:“回禀太后,末将以为事关天下百姓、苍生社稷。”

“文武百官乃国之栋梁,自然不能托故推辞。”

“你说呢?司徒大人?”

董天看向了司徒王允。

王司徒的眼中微不可察地闪过了一丝不屑,拱手道:“老臣以为镇国大将军所言有理。”

“百姓有难,我等作为大汉臣子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老臣愿募捐……粮草五百担!”

话音刚落,就听见了阵阵吹捧。

“王司徒高义啊!”

“相比之下是我等浅薄了!”

“陛下臣家中虽然贫寒,但也愿略进绵薄之力,募捐五十担!”

“臣愿募捐两百担!”

“老臣杨彪,五百担!”

……

满朝文武其乐融融,说不出来的和谐。

就连原本站出来哭穷的种辑和吴硕也都募捐了五十担。

这种事,他们门儿清。

司徒王允已经带头,他们跟好队形就是。

走个过场就行了。

家中的钱粮是不少,但任谁也不会愿意平白无故捐给别人。

然而就在这时,在一片喧哗之中忽然有人道:“臣董天募捐一万担!”

声音沉稳、厚重,带着一丝沙场的肃杀之气。

虽然声音并不算大,却让原本有些喧哗的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

一万担!

这西凉蛮子是想玩真的?

满朝文武看向董天的目光中都带上了一丝异样。

董天神色平静,并没有丝毫的变化。

王允这个老狐狸,假意同意募捐,实则是以退为进。

五百担粮草。

听上去不少,但对于王允这样的大世家来说还真不算什么。

更重要的是,王允的这一句话直接给满朝文武定下了一个标杆。

当朝三公之一的王司徒募捐五百担。

我职位相差那么多,募捐五十担、一百担,不过分吧?

到了地方乡绅那里,怕是爬出五十担都够呛。

这么累计下来,募捐到的粮草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弥补漏洞。

对此,董天并不意外。

如今面临的阻力是理所应当的。

这可是在从别人的身上割肉,哪有那么容易。

而满朝公卿在经历了最开始的错愕之后,也并未多想什么。

募捐么,就是看个自愿。

还能强迫?

再者说了,一百担已经着实不少了。

毕竟当朝三公之一的王司徒也才募捐了五百担而已!

只有王允、杨彪少数几人若有所思,感觉到了这背后可能有些不同寻常。

很快,募捐便以这样的方式草草收场。

早朝过后,在大殿上哭穷、公然表态两袖清风的种辑和吴硕心情甚好,看着董天的背影脸上带着些不屑。

董天……一个毛头小子而已。

打仗是把好手,但这官场可是与战场大不相同。

就这点本事也想与他们掰掰手腕?

换董卓来还差不多。

正在两人内心得意忘形之际,司徒王允不知何时悄然站在了他们的身后,低声道:“最近两位大人一定要万事小心。”

“老夫有预感,这董天恐怕不会这么算了。”

种辑、吴硕对视一眼,半信半疑。

“司徒大人,应该……不会吧。”

“今日,在朝堂上,董天占尽了下风,仍然一言不发。”

“显然是无力招架,司徒大人你是不是有些太敏感了。”

“也许吧,只是……”

司徒王允半眯着眼,缓缓道。

“老夫始终感觉不太安稳,你们二人今日公然在朝堂上与董天做对,难免会被记恨,无论如何小心些总归不是坏事。”

“多谢司徒大人关系。”

种辑、吴硕拱手称谢。

……

就在当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很快就流传了出去。

民间一片哗然。

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始秋收,但眼睛看得见庄稼长得并不算好。

不及往年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只是……朝廷可不管你收成如何。

税收该交的就得交。

是没有任何情面可讲的。

许多人已经为此在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谁知道一大早就传出了朝中百官募捐的消息。

朝中已经开始募捐,若是能募捐到足够的粮,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的税收会减少?

这事关每一个人的利益,民间的百姓几乎是在瞬间就关注了起来。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许多号称是家里某个亲戚的亲戚的二表哥的叔父的儿子的姑父的叔父是朝中大员,掌控着一手的情报站出来向天下百姓分享。

许多百姓也都一传十,十传百,知道了这次募捐前后的情况。

带头的就是刚刚来到洛阳不就的西凉军势力。

提出募捐的人,李儒、贾诩。

隐藏在背后的指使者,镇国大将军董天。

甚至就连募捐的数目都能打探地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比如三公之一,向来德高望重,薄有盛名的司徒王允,王大人募捐五百担。

同为三公,出自当今世上赫赫有名的大世家,杨家的杨彪募捐五百担。

侍中种辑募捐五十担。

……

百姓们是满怀期望而来,听着听着心却慢慢凉了下来。

一百担、五百担……

听上去不少。

但是比起朝廷的缺口来说,又算得上什么?

到了最后还不是得从他们的口袋里拿?

募捐?

募捐个屁。

装装样子,能骗得过谁?

直到最后一个名字念完时,众人的心里才发生了些许变化。

镇国大将军,灵武侯董天一万担!

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是一怔。

一万担!

镇国大将军不是在走过场,不是在糊弄。

他是认真的!

许多百姓的神情都变得有些复杂。

他们是幸运的。

因为在朝堂里,有一个真正一心念着他们的人。

他们又是不幸的。

文武百官,如同镇国大将军的人却只有一个。

真是令人既感慨又心酸。

也让他们对董天,乃至西凉军的印象都大为改观。

一开始,董卓率领飞熊军进入洛阳。

民间的百姓是担心,是害怕。

毕竟西凉苦寒之地,民风粗犷,一直以来都被称为西凉蛮子。

蛮子来了,心里哪能不怕。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些蛮子似乎有些不同。

外表粗野,蛮横,却一直与他们是秋毫无犯。

无论朝堂上斗成什么样子,也从来没有祸及到百姓。

这让他们原本有些排斥的心慢慢安稳了下来。

这些西凉的蛮子倒也不坏。

后来,董卓要废帝立新。

朝堂之上,反对声一片。

民间的百姓中持反对意见的也要占大多数。

许多时候,换天子,就是要改天换日。

这就意味着不安稳,要动荡。

作为百姓,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所幸的是,打过了一仗,西凉军胜了,但也没有再提废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