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为王室自己手里掌握的资源太少,以至于连自己王幾之地上的麦子都保护不了,而被郑国诸侯王收割了。
周王气愤不过,强行去征讨不臣,却被诸侯王在肩膀上射了两箭,带伤狼狈逃回国都!
就此,周王室的颜面落地,是为王室正式走向衰落的另一明证。
事实如此,概莫能外。
你蜀汉帝国能给广袤的南中蛮族人民多少东西?
你哪里来的底气,指望人家南中人民对你客客气气认你做老大?
无论谁来都一样,你能给予南中人民多少,才决定了南中人民认可你多少。
天下,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也没有免费的晚餐。
自然也就没有免费的臣服。
所以,在沈腾的心里,若真正想要将南中区域打造成为蜀汉帝国的后花园,其实就很需要来一次后世那种“西部大开发运动”,搁在这个时代的话,就是“南中大开发”。
搞一次轰轰烈烈的“开发运动”,彻彻底底地将南中区域的经济搞上去,民生搞上去。
人民的生活好了,对于帝国的向心力自然也就有了,资源的开发也就有了,税收也有了,民众也有了,兵源也有了,这不就实实在在地增强了蜀汉帝国的实力么?
关于汉末三国人口的统计,在于后世的史学界而言,一直如同一个极其诱人的迷局一般,难以猜解。
但大致的数据,还是有的。
史载,公元156年,汉帝国全国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死亡和逃难、隐匿的人口具体是多少,不好说,也没法没能力去统计。
但通过时人的文学作品,还是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
比如曹操诗中“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这种说法,肯定带有文学夸张的成份,但透过现场看本质,当时的中原地区的人口锐减则,是百分百肯定的。
史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 ;魏国有4432881人;吴国有2562000人 ,三国合计郡县编户人口为7672881人。
人口从后汉时期的5007万,锐减到现在的767万,几乎是十不存一了,其余的人口呢?都死了么?
真正消亡的人口,是不是就真的有那么多呢?
也不尽然。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很多人口都流动了,流动到了江东江南荆州和汉中蜀中相对安稳的区域。
因此,这些区域的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附庸,到底有多少,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另外,三国政府间,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这些都是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
其余,在三国纵横之时,东北地区的公孙度建立的辽东国,数十万的人口,总该是有的吧。
故而,有人认为认为三国末期约有3000万人。
后世历史书中,总是说蜀汉帝国的人口只有一百二十万,其实那只是纸面数字。真正的南中地区是一百万,二百万,还是三百万?谁知道?
因为,在蜀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上,南中区域,除了部分被汉人政权统治的平原地域的人口,被纳入户籍管辖之外,更多的山林之地的蛮子人,是根本就不在户籍之上的。
除了南中多山林,蜀中巴地亦多山林沟壑纵横。
这山林之中的流民有多少?
五十万?
一百万?
又有谁人能够说得清楚,说得明白?
蜀中地主豪门收揽的流民和破产的农民,有多少?
五十万?
八十万?
一百万?
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说得明白?
因此,沈腾私下里认为,如果将蜀汉帝国所有南中蛮族、隐匿的流民,以及大户豪门藏匿的屯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政府的兵户、吏户……全部都纳入国家的户籍管理体系,则蜀汉的人口起码可以超过400万。
甚至更高。
蜀中总人口数量可能不如曹魏,但相差绝对不会太大。
因为曹魏所占据的地盘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自古以来,便是农业最发达的区域,但也因此,人口隐匿的条件十分有限,故而,除了部分豪族大户家的荫户隐户不在籍,其余人口,在官府的眼中,基本上一览无余。
而且,自从曹操在兖州徐州青州之地做大做强之后,对于黄河流域的豪族大户的打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后继者,在这方面,也一直不遗余力。
所以,真实的编民数据,唯有曹魏的相对准确一点。
而蜀汉和孙吴则完全不一样。
孙吴那边,明眼人都知道的,山越人就一直都没有完全归附于政府。
而岭南地区,名义上属于孙吴疆域,实际上有等于无。
交州地区,与其说姓孙,不如说姓士,那里是人家士燮家的地盘,士家才是真正的土皇帝。
所以,孙吴政权的人口数量,和蜀汉的一样,虚得一批。
而蜀汉这边,除了成都平原那块地儿人口数量相对较为明晰外,就再没有一块地儿的民籍户口数量是清楚的了,糊涂得一塌糊涂。
但是,成都平原才占益州多大一点份额?
其余各郡均在山区,人口隐匿现象尤为突出。
而诸葛亮在南中平叛成功之后,公然允许蛮族豪酋们私募武装力量的存在,想想这些豪酋动辄就有暴动建国的冲动,手底下该有多少人口青壮?
说到底,南中,多的就是人!
所以,蜀汉真正的人口,说有1000万,作为后世来人的沈腾来说,也不会惊讶。
战争死人,是真的。
但战争会逼迫更多的人逃亡他地,隐匿起来,只求活命,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