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乘若无所归”者,以其游心于无何有之乡。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孟子所谓盛德是也,故曰: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盖惟道是从,则孔德之容矣。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非物也,然谓之道,则有物矣,恍惚是也。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方则易挫,曲以应之,此所以能全也。直则易折,故枉以待之,此所以能直也。海者,常处于卑,而为百川之所委,故洼则盈。无春夏之荣华,秋冬之雕落,故弊则新。少者,复本则得矣;多者,有为则惑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钦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乃无所不见,故常明。不自是,乃无所不是,故常彰。不自伐,则善不丧,故有功。不自矜,则不有能,故能可久矣。“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多言数穷,故希言则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见者不明,则前所谓不自见者,乃能无所不见。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寂者止也,寥者远也。寂无遗响,太空寥廓。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大者,虽六合之外而不能逃其麤,毫末之小不能遗其细,故“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远之极,则反于朴矣,故“远曰反”。反者,反于本也。用之弥满六虚,故曰远。近则不离己身,故曰反。远者,出于无极之外,不穷也;近在于己,人不见之。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王亦大”是也;地法天,“地大”是也;天法道,“天大”是也;道法自然,“道大”是也。盖自然者,犹免乎有因有缘矣。非因非缘,亦非自然,然道之自然,自学者观之,则所谓妙矣。由老子观之,则未脱乎因缘矣。然老子非不尽妙之妙,要其言且以尽法为法,故曰道法自然。人谓王也。人法地之安静,故无为而天下功。地法天之无为,故不长而万物育。天法道之自然,故不产而万物化。道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无所法也。无法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此章言混成之道,先天地生,其体则卓然独立,其用则周流六虚,不可称道,强以大名。虽二仪之高厚,王者之至尊,咸法于道。夫道者,自本自根,无所因而自然也。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臣者佐也,君者主也。静为动之主,重为轻之佐。轻而不知归于重,则失于佐矣。动而不知反于静,则失其主矣。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算,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行,“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故无辙迹。“卮言日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故无瑕谪。六合之内,万物之间,不能逃其数,故不用筹算。善闭者万物不得其门而入,故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万物有成理,固有拂其理而逆之者。万物有常性,固有戾其性而梏之者。万物有正命,固有违其命而绝之者。圣人恻然于是,惟其所宝之慈以济之。因其悖于理也,发其塞而通之。因其戾于性也,除其害而若之。因其违于命也,继其绝而复之。
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人,教不善人者也,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无不善,则不知善之为善,故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其荣,守其辱,则守之以谦,虚而善应,故为天下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安于所安,则能去甚。以俭为宝,则能去奢。以不足自处,则能去泰矣。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明则人报之,幽则天报之。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人报之也。“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者,天报之也。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用兵者,不过胜而已。故曰:“善者果而已。”果者,胜之辞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兵者,坚甲利兵也。兵,凶器也,所以为不祥之器。前篇言之已详,万物无有不被其凶害者,故恶之。有道者以慈为心,故不处。兵者凶器,动则万物尚恶,故有道者必无处此。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夫战,非得已也。非得已,则虽胜犹不足以为善。胜而为善者,乐致人于死矣。此所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是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常无名矣。名者,强名之也。朴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朴未散,则虽小足以为物之君。朴散则为器,器,则虽圣人,足以为官长而已。故曰:“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名者,非道之本也。以其始有所制,则于是有名矣。《论语·尧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其有所制也,故名随之。故曰:“始制而有名。”有名矣不止,则用有时而竭,身有时而殆,故尧老而舜摄也。故曰:“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上士闻道,厪而行之。故强行者有志。或志于名高,或志于厚利,非所谓志也。惟强行于道,斯可谓有志之士。
失不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死而不亡者,无异于生。故曰:“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万物之资贷以生,则亦恃之而不辞矣。功成而不居,“巍巍乎其有成功,荡荡乎民无能名”是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者,道之喻。执其大,则为万物之所归向。吾能顺性命之理,受之而不逆,故往而不害。能安则能平,能平则能泰。善安然后至于平,平然后至于泰也。
乐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夫五味之于口,五音之于耳,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唯道之于口,则非味而常淡然耳。惟其不悦于味,而视道之无味;不悦于声,而视道之无声。则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其用不可尽矣。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而不知反。故欲张者必歙,欲强者必弱。知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知白之为明,而当守其黑。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张皆归之,而不为彼之所歙。持之以弱,则天下之强皆归之,而不为彼之所弱。
是谓微明。
非见机者,不能与于此。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物,深潜退伏而藏于深渊之中,而不可脱于渊。圣人之利器,常隐于微妙,而不可离于朴也。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前言道常无名,言道之主。此章言道常无为,言道之变。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言道之主,故曰“万物将自宾”。言道之变,故曰“万物将自化”。侯王守道则无为也。万物将自化于道,故无不为也。庄子曰:“无为而万物化。”
化而欲作,
化而裁之谓之变,言化欲作,作则动而已。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者有所爱有所亲也。惟其有所亲爱,则不能无为矣,其下者可知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羲皇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尧、舜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汤、武也。上义,下德也。或曰:汤、武大圣人也,谓之下德,可乎?曰:圣人之所同者,心也。德之所以有上下者,时也。大圣人者,易地则皆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知一者以贱为本,而内韬至贵,故世不得而贵,亦不得而贱。苟为己而数致称誉,岂真誉乎?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之用所以在于弱者,以虚而已。即在天者而观之,指我亦胜我,我亦胜我,则风之行乎太虚,可谓弱矣。然无一物不在所鼓舞,无一形不在所披拂,则风之用在乎弱也。即在地者而观之,决诸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则水之托于渊虚,可谓弱矣。然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有莫之能先,则水之用在乎弱也。又曰:反非所以为动,然有所谓动者,动于反也。弱非所以为强,然有所谓强者,盖弱则能强也。虽然,言反而不言静,言弱而不言强,言动则知反之为静,言弱则知用之为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若此而已矣。弱之胜强,道之妙用。如水至弱,能攻坚强。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者,知道之为美,而不知所以为道也。知道之为美,故若存。大音不入俚耳。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有之:
孔子尝曰:“述而不作,窃比于我老彭。”盖老子称古之建言者。古之人尝有此三者之言,故老子述之而已。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善贷者,万物资而不匮是也。然复归于所自生,故曰且成。此章言道深微妙,隐奥难见。自明道至于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上士悟之,特然勤行。下士闻之,所以大笑。诚如篇中所云,岂流俗所能识乎?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气以天一为主,故从水;天地之中也,故从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冲者,阴阳之和也。阴为虚,阳为盈,道之体则冲,而其用之则或不盈,其体冲也。故有欲、无欲同谓之玄,其用之不盈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天道亏盈而益谦,唯其益谦,故损者乃所以为益;唯其亏盈,故益者乃所以为损。然则王公所称,乃所以致益而处贵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屋梁两端,乘实如之。物之强者莫如梁,所谓强梁者,如梁之强。人之强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义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万物始乎是,终乎是,是大成也。
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墨子曰:“非无安居也,我无足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万物常至于足,而有所谓不足者,以其无足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财,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者,穷理也;为道者,尽性也。性在物谓之理,则天下之理无不得,故曰“日益”。天下之理宜存之于无,故曰“日损”。穷理尽性,必至于复命,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者,复命也。然命不亟复也,必至于消之,复之,然后至于命,故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然无为也,亦未尝不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
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心,故无思无为。虽然,无思也未尝不思,无为也未尝不为,以吉凶与民同患故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