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本出于人君一人之躬行,而其末见于一国之事。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幽王之诗,有其恶大而列于小雅;宣王之诗,有其善小而列于大雅。盖幽王之恶大,其小者犹如此也;宣王之善小,其大者如是而已。所谓大雅者,积小雅而成,故小雅之末,有疑于大雅。又作诗者意各有所主,若《蓼萧》言“泽及四海”,而意之所主者,但止燕诸侯尔:凡此之类,皆其言及于大,而意之所主者小也。《大明》曰“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而意之所主者,乃在于天命武王:凡此之类,皆其言及于小,而意之所主者大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风也,二雅也,颂也,虽相因而成,而其序不相袭也,故谓之四始。
《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王者必圣人,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诸侯必贤人,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王者正始于家,终于天下。于风言始,则知雅、颂之为终;于风言王化之基,则知雅为王政之兴,而颂为王功之成也。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先言乐后言哀思者,惟其以得淑女为乐,故其求之而不得则哀思也。</div>